诗文李白

周子云:李白《峨眉山月歌》地名考释

日期:2022-03-11 17:53:34 来源:李白诗文网浏览:1663


李白《峨眉山月歌》地名考释

周子云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眉峨山月歌》

 

    李白这首七绝诗,是他开元十四年(726)出蜀以前之作。李白青年时代,访道任侠,游览蜀中名山胜迹,峨眉山特别吸引他的兴趣。他曾两次登临徘徊于峨山峨水之间,唱出“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赞美诗句。在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前夕,峨眉的秀丽的山景和清新皎洁的月色,仍然使他萦纡于怀,充满着无限依恋之情,写下这首意境深曲、辞句清朗的七言绝句。

 

李白写诗的地方,据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说:“成都府路嘉定府。太白亭在平镇,锦江禅寺有重云阁、太白亭,亭与峨眉相直,即太白题诗处。”按平羌镇是宋·龙游县(今乐山县)四镇之一[1],在县北四十里大江东岸,与锦江山隔江相对。

 

《古今图书集成》“嘉定州山川考”:“锦冈山一名锦江山,在州北三十里(《总志》云,四十里),江水经其下,故名。山最高,乃李白题诗处。黄庭坚亭其上曰太白,今废。”

 

又据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十一“嘉定州”条,说平羌化山有太白亭,相传太白读书于此。黄鲁直(黄庭坚字)作亭其上。苏子瞻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

 

详以上诸条记载,可见前人都认为李白作诗之地在平羌镇锦江山的锦江禅寺,即当日李白寓居读书之处。近来注家,有的认为是李白从清溪去重庆的水路上所作,为他辞亲远游纪程诗之一[2];有的认为是在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之作[3],也有认为是由蜀出游途中寄友人之作[4]。大都从诗句表面文字看问题,当以宋人旧说为是。

 

明人王凤洲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锤之妙[5]。”四句诗中嵌入了五个地名,组织精巧,情景相生,全无堆砌之迹,足见太白绝句的空灵秀丽,得未曾有。历来解者,对峨眉山、渝州,解说大体一致,至于平羌江、清溪、三峡,则说有分歧。本文仅就这三个地名,略加考释,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正于读者。

 

    平羌江

蜀中江水,以平羌名者,主要有二,其经流、水域,长短不同,兹分别言之,即以辨明李诗之所指。

 

一、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今四川芦山县西北,入雅安县,东南流经洪雅县、夹江县,至乐山县会大渡河入岷江。山形水势,古今原无大异,这里将前代地志有关平羌江(青衣江)的记载,择要迻录于下,以资印证。

 

《元和郡县志》卷32,二“雅州严道县”下云:“平羌水经县东二里。”又“眉州洪雅县”下云:“青衣水一名平羌水,经县南一里。”

 

《太平寰宇记》:“平羌水上源曰邛崃水,又名平乡水,西北自严道县入,自眉州洪雅县界下,又名青衣水。”

 

《舆地广记》卷29“上龙游县”条云:“青衣江出芦山徼外,东南流,经严道、洪雅、夹江至龙游,而与岷江合。”

 

《续行水金鉴·江水》卷146:“青衣水自雅州府雅安县入,经洪雅县南,又东南经夹江县西南,又东南经府(嘉定府)城西,合大渡河入江。名平羌水,又名洪雅江,即古大渡水也。”

 

详此诸条所记,与今青衣江即平羌江流程大致符合,自来注李诗者都据以为解。杨齐贤注:“平羌江在嘉州龙游县,有平羌山。”认为李诗所指是今乐山之江。斌士赟引《图经》云:“平羌江在在雅州严道县东北城下,至嘉州亦号平羌江。”却未明断李诗的平羌江是在雅州还是在嘉州,因而有人即以雅州严道县之江当之。清·王琦注本诗提出驳正[6],其说曰:

 

按后周保定间置平羌郡及平羌县,以其境内有平羌山,郡县皆依之以立名。其地在今嘉定州之南十八里。隋初废郡,改县曰峨眉,别置一平羌县,在今嘉定州之东六十里,唐属嘉州,宋熙宁间省入龙游县。唐之嘉州即今之嘉定州(治今乐山县),龙游县即今之夹江县。平羌山在今在夹江县地,可考。平羌江者,即经流平羌县之水也,因其流而及其源,故自雅州至嘉州,一水通流,皆谓之平羌江。太白所指,乃嘉州之江,非雅州之江。盖峨眉山在嘉州之南,而清溪又与嘉州相近,若雅州则在峨眉山之上流,去清溪又远,故知其非也。

 

今按王琦认为李诗所指的平羌江在嘉州而不在雅州,其说自不可易,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取以注李诗,近来注家亦本王说而无异词,但以地望言之,李白题诗处在锦江山的锦江禅寺,与经流夹江入乐山之平羌江,远隔数十里,月影入江,决非望中所看到之景,用以解李诗,似犹未得其实。

 

二、《乐山县志》“方舆”下云:“平羌江:自平羌峡至(乐山)城东,共四十五里,统名平羌江。”据《寰宇记》:“平羌县本汉平羌戌,在荣州应灵县界深谷戌是也。周保定年间置县,隋大业中獠叛,移就大江。”按此移置的平羌县在今乐山之北傍岷江约四十多里,即宋平羌镇所在地,故峡与江都得平羌之名。李诗所指平羌江即此。

 

前面说过,太白题诗处在平羌镇锦江禅寺的太白亭,亦即锦江山最高处,俯视江流,即景兴情,唱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之句。如果说为由夹江入乐山西与青衣江异名同实的平羌江,则非眼前之景,不足以兴起胸中之情,只是悬想,缺乏深曲的意境。

 

李白以后的诗人,以嘉定为立足点写诗,提到平羌江,大都指岷江的这一段。陆游《凌云醉归作》:“峨眉月入平羌水,叹息吾行俄至此。谪仙一去五百年,至今醉魂呼不起。”

 

又《登荔枝楼》:“平羌江水接天流,凉入帘栊已似秋。”

 

凌云山即青衣山,在乐山城东,与城一江之隔。江即岷江,亦即平羌江。荔枝楼在乐山城中。两诗提到平羌江,就是由平羌峡流经乐山城东的大江。

 

张问陶《嘉定舟中作》:“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爱着汉嘉山万叠,一山奇处一停桡。”

 

岷江入乐山境,自嘉定峡以下,安流浩浩,碧绿如油,船舶往来,络绎不绝,故张诗言之如此。王士禛有《晓渡平羌江步上凌云绝顶》诗,观这诗题,所说平羌江,亦即嘉定府治(今乐山县)东面的大江,其上为凌云山。

 

近人赵熙写过一首《三姝媚》词,题为“下平羌峡”,首二句云“凉烟秋满灞,出平羌、山光水光如画”。换头一句是“前渡嘉州来也。”这描写的是从平羌峡到乐山城东的岷江水程,这一段四十五里的水程称为平羌江。以今推古,李白诗的平羌江水的实际所指可知,由于前代地志、图经所不载,便为注李诗者所忽略。

   

三峡

李诗中的三峡,历来注家都说成是巴东三峡,指奉节县东的瞿塘峡,巫山县东的巫山峡,湖北宜昌市西北的西陵峡,即所谓长江大三峡。但以地形言,长江三峡,距李白在嘉州锦江山题诗处远隔三、四千里,而且诗以纪程,不应“向三峡”反在“下渝州”之前。

 

李白在开元八年(720)旅游成都,写过一首《登锦城散花楼》诗,有“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之句。三峡与双流对举,双流近在成都南约四十里,而远在几千里外的长江三峡,似非暮雨之所“向”。

 

所以我认为这两首诗的“向三峡”,都不能说是趋向巴东三峡,因为和地形不合。或以为诗人以神思为用,“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但是把实清实地说为想象,似亦欠妥。

 

又李白《峨周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首四句云:“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这诗是诗人晚年在江夏写的,与出蜀前写的《峨眉山月歌》取意不同。诗中明言“巴东三峡”和单言三峡者自非一地,似不能取以相证。

 

今按两山夹水谓之峡,川河之中,峡名最多,长江三峡,最大也最显著。此外,嘉陵江有三峡,岷江有三峡。李诗的三峡,即指岷江小三峡而言。

 

岷江(即锦江)流经青神县汉阳坝下约五里入乐山境,绕锦江山麓,往下即是三峡,上峡曰犁头,中曰背峨,下曰平羌,系由岷江切割龙泉山南端而成[7],以其在乐山县北四十多里,旧又称为嘉定峡。犁头峡上游傍江岸数里的板桥溪,唐时设清溪驿于此。由清溪驿趋赴三峡,不过五、六里即入江船中,完全与地形吻合。杜甫《寄岑嘉州》诗云:“外江三峡且相接。”仇兆鳌注引邵宝注:《一统志》:一渠由永康过新安,入成都府,谓之外江。一渠由永康过郫县,入成都府,谓之内江。县西五里自洛口分支,经汉州,谓之中江。三江皆与嘉州岷江相接。杜诗的“三峡”,即指嘉州岷江的小三峡[8],可与李诗的三峡相印证。如果说成长江三峡,不但李诗,即杜诗也不好理解了。

 

清溪

据《李太白全集》王琦本诗注,清溪旧有三说:一是杨齐贤注:“资州清溪县,乾道五年省入内江,内江在州东九十八里。”王琦以为“杨注以清溪为资州县名,按《新唐书·地理志》剑南道资州有清溪县,本名牛鞞天宝元年始更名清溪。此诗约是开元中太白未出蜀以前之作,则指清溪为县名者,亦恐未是。”

 

二是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清溪驿在嘉州健为县。”高步赢认为《纪胜》称嘉定府,不称嘉州,亦无此文,疑误引”[9]

 

三是王阮亭说:“清溪在纳溪县西五里,太白诗‘夜发清溪向三峡’,即此。”

 

今按纳溪县在宜宾下流,与沪州相接壤,距太白题诗处甚远,与峨眉山了不相接,可知其非。

 

详此三说,都不符合李诗实际。

 

杜诗《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浦起龙《读杜心解》也引《舆地纪胜》云:“清溪驿在嘉州健为县。”《蜀中名胜记》卷十一“键为县”下引录杜甫此诗,并说杜自注云:“青溪驿在嘉州键为县,”查杜集各本并无此自注,可能出于曹学佺误记。

 

又《钱注杜诗》卷八引《寰宇记》:“青溪在峡州远安县南六十里,源出青溪山。……公出峡下荆州宿此。太白诗‘夜发青溪向三峡,亦即此地也。”则又以楚之青溪当之,恐亦未谛。

 

总之,李杜二诗所指清溪,当属同地。既非纳溪之清溪,或峡州之青溪,亦非健为之清溪骚,断可知者。

 

然则李杜诗的清溪究在何地?

 

经查今乐山县北四十多里在宋代龙游县平羌镇境有板桥溪。据《乐山县志》云:板桥溪出峡口五里,廛居十余家,高临大江傍岸,青(青神)邑宰迎大僚于此。盖唐时清溪驿,即宋平羌驿也。乃邑(乐山)至成都水陆要冲。”杜甫诗题的青溪即此。宋改称平羌驿,宋制于健为县置清溪驿(在今清溪镇),为免称名混淆,故此改称。

 

陆游《离嘉州宿平羌》诗云:“淡烟疏雨平羌路,便恐从今入梦魂。”所指即平羌镇的平羌,亦即唐的清溪释。又按王琦注李诗引或说:“李诗本三溪,三溪在嘉州平羌峡。”

 

考《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嘉定州山川考”云:“三溪在平羌峡口板桥鳝鱼港洞”。今板桥溪上游滨江有二小溪,成三义水入江,与江隔一堤者相似[10]。可知三溪与板桥溪侧里许的小溪(疑即清溪)相距甚近,正当平羌峡口。由于王琦认李诗的清溪指健为县的清溪,故以或说为非”。今以地望求之,王注以是为非,偏信前代地志,不经实地考查,实未允当。应以或说为妥。

 

附注:

[1]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七:“上龙游”条:一十四乡、符文、苏稽、安国、平羌四镇。”

 

[2]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上。

 

[3]见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

 

[4]见王运照、李宝均所著《李白》。

 

[5]王风洲《艺苑巵言》卷四。

 

[6]见《李太白全集》卷八王琦注。

 

[7]《辞海》“地理分册”,“峨江小三峡:一称嘉定峡,在四川省眉山县以南,乐山县以北。有平羌、背峨、犁头三峡,系峨江切割龙泉山南端而成。”

 

[8]《地名大辞典》:三峡:在四川乐山县北锦江山之北,上峡曰犁头,中曰背峨,下曰平羌。杜甫诗:“外江三峡且相接”,即此。

 

[9]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八注。

 

[10]用《乐山县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