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0

巻七


 

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


 

    忆昨鸣皋梦里还[1],手弄素月清潭间。

    觉时枕席非碧山,  侧身西望阻秦关[2]


    麒麟阁上春还早[3],著书却忆伊阳好。

    青松来风吹古道,  绿萝飞花覆烟草。


    我家仙翁爱清真,  才雄草圣凌古人[4]

    欲卧鸣皋绝世尘。

    鸣皋微茫在何处,  五崖峡水横樵路。


    身披翠云裘[5]袖拂紫烟去。

    去时应过嵩少间[6],相思为折三花树[7]


注释

  • 1. 《太平寰宇记》:鸣皋山,在河南府伊阳县东三十五里。伊阳县本陆浑地,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割陆浑县置伊阳县,在伊水之阳,去伊水一里。
  • 2. 张衡诗:“侧身西望涕沾裳。”
  • 3. 《太平御览》:《汉宫殿疏》曰:“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画贤臣。”
  • 4. 《宋书》:沈仪笃学,有雄才,以儒素自业。《北齐书》:才雄气猛,英略盖世。《法书要录》:弘农张芝高尚不仕,善草书,精劲绝伦,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每书云:“匆匆不暇草书。”人谓之草圣。
  • 5. 宋玉《讽赋》:“主人之女,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
  • 6. 《水经》:“嵩高为中岳,在颖川阳城县西北;”郦道元注:“《尔雅》曰;山大而高曰嵩。合而言之为嵩高,分而名之为二室,西南为少室,东北为太室。”
  • 7. 三花树,即贝多树也。《齐民要术》:《嵩山记》曰:嵩寺中忽有思惟树,即贝多也。昔有人坐贝多树下思惟,因以名焉。汉道士从外国来,将子于西山脚下种,极高大,今有四树,一年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