巻七
僧 伽 歌
《太平广记》:僧伽大师,西域人,姓何氏。唐龙朔初来游北土,隶名于楚州龙兴寺。后于泗州临淮县信义坊乞地施标,将建伽蓝,于标下掘得古《香积寺铭记》,并金像一躯,上有“普照王佛”字,遂建寺焉。
景龙二年,中宗皇帝遣使迎师,入内道场,尊为国师,寻出居荐福寺。尝独处一室,其顶上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芳馥。及晓,香还入顶穴中,又以絮窒之,师尝濯足,人取其水饮之,瘤疾皆愈。
一日,中宗于内殿语师曰:“京师无雨,已是数月,愿师慈悲,解朕忧迫。”
师乃将瓶水泛洒,俄顷阴云骤起,甘雨大降。中宗大悦,诏赐所修寺额以“临淮寺”为名。师请以“普照王”字为名,盖欲依金像上字也。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庙讳,乃改为“普光王寺”,御笔亲书以赐焉。
至景龙四年三月二日,端坐而终。
中宗即令于荐福寺起塔供养,俄而大风歘起,臭气满长安。中宗问曰:“是何祥也?”近臣奏曰:“僧伽大师化缘在临淮,恐是欲归彼处,故现此变。”
中宗心许,其臭顿息,顷刻之间,奇香馥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临淮,起塔供养。中宗问万回师曰:“僧伽大师何人?”万回曰:“是观音化身也,如《法华经·普门品》云‘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见比臣身而为说法’,此即是也,”
《传灯录》:泗州僧伽大师,世谓观音大士应化也,但此土有缘之众乃谓大师自西国来,唐高宗时至长安、洛阳行化,历吴、楚间,身执杨枝,混于缁流。或问:“师何姓?”答曰:“我姓何。”又问:“师是何国人?”师曰:“我何国人。”寻于泗上欲构伽蓝,因宿州民贺跋氏舍所居,师曰:“此本为佛宇。”
令掘地,果得古碑云香积寺,即齐李龙建所创。又获金像,众谓然灯如来,师曰:“普光王佛也。”因以为寺额。
景龙二年,中宗遣使迎大师至辇毂,深加礼异,命住大荐福寺。三年三月三日,大师示灭。
真僧法号号僧伽, 有时与我论三车[1]。
问言诵咒几千遍, 口道恒河沙复沙[2]。
嗟予落泊江淮久, 罕遇真僧说空有[11]。
一言忏尽波罗夷, 再礼浑除犯轻垢[12]。
《广川书跋》:《僧伽传》,蒋颖叔作,其谓李太白尝以诗与师论三车者,误也。诗鄙近,知非太白所作。世以昔人类在集中,信而不疑,且来尝深求其言而知其不类。予为之校其年,始知之。太白死在代宗元年,上距大足二年壬寅为六十年而白生,当景龙四年,白生九岁,固不与僧伽接。然则其诗为出于世俗而复不考岁月,殆涅其服者托白以为重,而儒者信之,又增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