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0

巻七


 

  金陵歌送别范宜


 

    石头巉岩如虎踞[1] 凌波欲过沧江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2] 秀色横分历阳树[3]


    四十余帝三百秋[4] 功名事迹随东流。

    白马小儿谁家子[5] 泰清之岁来关囚[6]


    金陵昔时何壮哉!   席卷英豪天下来[7]

    冠盖散为烟雾尽,   金舆玉座成寒灰[8]


    扣剑悲吟空咄嗟[9] 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景阳井[10],谁歌玉树后庭花[11]


    此地伤心不能道,   目下离离长春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   他年来访南山皓[12]


注释

  • 1. 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观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景定建康志》:石头山,在城西二里。按<舆地志》;环七里一百步,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去台城九里。自六朝以来,皆守石头以为固,以王公大臣领戍军为镇。其形胜,盖必争之地也,《一统志》:石头山,在应天府西二里,蜀汉诸葛亮云“石头虎踞”,是也。陆放翁《入蜀记》:望石头山不甚高,然峭立江中,缭绕如垣墙,凡舟皆由此下至建康,故江左有变,必先固守石头,真控扼要地也。
  • 2. 《元和郡县志》:钟山,在润州上元县西北十八里,按《舆地志》:古金陵山也,邑县之名由此而立。吴大帝时,蒋子文发神异于此,封为蒋侯,改山曰蒋山,宋复名钟山。江表上巳常游于此,为众山之杰。《六朝事迹》:钟阜,图经云:在县东北,周回六十里,高一百五十八丈,东连青龙山,西临青溪,南自钟浦,下入秦淮,北接雉亭山。汉末,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钟山,吴大帝为立庙,封曰蒋侯。大帝祖讳钟,因改名曰蒋山。按《丹阳记》云:京师南北并连山岭,而蒋山岧峣嶷异,其形象龙,实作扬都之镇。诸葛亮尝至京,观秣陵山阜,云“钟山龙蟠”,盖谓此也。
  • 3. 杨齐贤曰:和州历阳郡治历阳县。《建康图经》:西至本府界十里,自界首至和州八十三里,从采石而济,盏南北往来要津。
  • 4. 又曰:按纪年,自孙权定都建邺,传四主,五十九年而晋并之;元帝渡江,传十一主,一百三年而宋代之;宋传八主,六十年而齐代之;齐传七主,二十四年而粱代之;梁传四主,五十六年而陈代之;陈传五主,三十三年而隋并之:凡三十九主,三百三十五年。萧士赟曰:按史书自吴大帝建都金陵后,历晋、宋、齐、梁、陈,凡六代,共三十九主,此言四十余帝者,并其推尊者而混言之也。自吴大帝黄武元年壬寅岁,至陈桢明三年已酉,共三百六十八年。吴亡后,歇三十六年,只三百三十二年,此言三百秋者,举成数而言耳。按:六代建都之岁,只三百三十二年,杨氏于宋、齐、梁交代之岁各重数一年,故误为三百三十五也。
  • 5. 白马小儿,谓侯景。《隋书》:大同中童谣曰:“青丝白马寿阳来。”其后,侯景破丹阳,乘白马,以青丝为羁勒。
  • 6. 《梁书》:太清二年八月,侯景举兵反。十月己亥,景自横江济于采石。辛亥,景师至京。三年三月,攻陷宫城。《南齐书》:元嘉七年,太一在八宫,关囚恶岁。《南史》:侯景矫诏禅位,将登太极殿,丑徒数万,同共吹唇唱吼而上。
  • 7. 《后汉书》:“霄震四海,席卷天下。”章怀太子注:“席卷,言无余也。”
  • 8. 江淹《恨赋》:“丧金舆及玉乘。”谢庄《孝武宣贵妃诔》:“金缸暖兮玉座寒。”
  • 9. 曹植《酒赋》:“或扬袂屡舞,或扣剑清歌。”
  • 10. 《陈书》:后主闻兵至,后宫人十余出后堂景阳殿,将自投于井,哀宪侍侧,苦谏不从。后阁舍人夏侯公韵又以身蔽井,后主与争久之,方得入焉。及夜,为惰军所执。《六朝事迹》:景阳井,台城中景阳宫井也。按:《南史》:隋克台城,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俱入井,隋军出之。故杜牧之诗云“三人出眢井”,谓此也。其井有石栏,,上多题字。旧传云:栏有石脉,以帛拭之,作胭脂痕,或云,石脉之色类胭脂,故云。
  • 11. 《陈书》: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词,被以新声,选宫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数,令习而歌之,分部迭进,持以相乐。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大指所归,皆美张贵妃、孔贵嫔之容色也。其略曰:“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通典》:《玉树后庭花》、《堂堂黄鹂留》、《金钗两臂垂》,并陈后主所造,恒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唱和为诗,太乐令何胥采其尤轻艳者以为此曲。
  • 12. 南山皓,谓汉之四皓,四皓在秦时始人蓝田山,后又入地肺山,汉时匿终南山。终南山,广八百余里,横亘关中南面,故亦谓之南山。凡蓝田、地肺诸山,亦南山之支脉矣。四皓事,详后廿二卷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