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0

巻二十二


 

 

  下途归石门旧居


 

按《太平府志》:横望山,在当涂县东六十里。春秋楚子重伐吴,至于横山,即此山也。实为金陵朝对之山。《真诰》称其石形瑰奇,洞穴盘纡,陶隐居尝栖迟此地炼丹,故有陶公读书堂、石门、古祠、灰井、丹炉诸遗迹。书堂今为澄心寺。石门山水尤奇;盘道屈曲,沿磴而入,峭壁二里,夹石参天,左拥右抱,罗列拱揖,高者抗层霄,下者入衍奥。中有玉泉嵌空,渊渊而来,春夏霖潦奔驰,秋冬澄流一碧,萦绕如练。观诗中所称隐居山寺、“陶公炼液”、“石门流水”诸句,知石门旧居,盖在其处矣。


 

       吴山高,越水清,    握手无言伤别情。

       将欲辞君挂帆去,    离魂不散烟郊树[1]


       此心郁怅谁能论,    有愧叨承国士恩。

       云物共倾三月酒,    岁时同饯五侯门[2]


       羡君素书常满案,    含丹照白霞色烂[3]

       余尝学道穷冥筌[4] 梦中往往游仙山。


       何当脱屣谢时去[5] 壶中别有日月天[6]

       俯仰人间易凋朽,   钟峰五云在轩牖[7]


       惜别愁窥玉女窗,   归来笑把洪崖手[8]

       隐居寺,隐居山,   陶公炼液栖其间[9]


       灵神闭气昔登攀,   恬然但觉心绪闲。

       数人不知几甲子[10],昨来犹带冰霜颜。


       我离虽则岁物改,   如今了然识所在。

       别君莫道不尽欢,   悬知乐客遥相待。


       石门流水遍桃花,   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处得鸡豕,   就中仍见繁桑麻[11]


       翛然远与世事间[12],装鸾驾鹤又复远[13]

       何必长从七贵游,   劳生徒聚万金产[14]


       挹君去[15],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

       欲知怅别心易苦,   向暮春风杨柳丝。


注释

  • 1. 虞炎诗:“聚学从烟郊,栖遁事环荜。”
  • 2. 五侯,见十一卷注。
  • 3. 《神仙传》:王烈入河东抱犊山中,见一石室,中有素书两卷。琦按:古人以绢素写书,故谓书曰“索书”。含丹者,书中之字,以朱写之,白者绢色,丹白相映,烂然如霞矣。
  • 4. 江淹诗:“一时排冥筌。”闵赤如注:冥,理也。筌,迹也。言理、迹双遣也。一说:冥,幽也,筌,迹也,冥筌,道中幽冥之迹也。
  • 5. 《汉书•郊祀志》:天子曰:“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颜师古注:“屣,小履。脱屣者,言其便易无所顾也。”《列仙传》:王子乔乘白鹤驻山头,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 6. 《灵台治中录》:“施存,鲁人,学大丹之道三百年,十炼不成,唯得变化之术。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曰壶公。”
  • 7. 《名山洞天福地记》:钟山,周回一百里,名朱湖太生之天,在润州上元县。五云,五色云也。见七卷注。
  • 8. 玉女窗,在嵩山。见十六卷注。洪崖,三皇时伎人得仙者。《广博物忠》:青城山洞,周回二千里,昔洪崖先生服琅玕之华而隐,代为青城真人。
  • 9. 《因话录》:宣州当涂隐居山岩,即陶贞白炼丹所也。炉迹犹在,后为佛舍。
  • 10. 《左传》: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
  • 11. 桃花注水、鸡豕桑麻,比之秦人之桃源也。详见二卷注。
  • 12. 《庄子》:“翛然而往,翛然而来。”陆德明《音义》:“翛,音萧。徐音叔。李音悠。向云:翛然,自然无心而自尔之义。郭、崔云:往来不难之貌。”
  • 13. 江淹《别赋》:“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 14. 七贵,见十一卷注。庾信诗:“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
  • 15. 挹,即揖也。古字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