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0



 

李白全集卷之一



古赋八首


 

大 鹏 赋 并序



《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1],谓予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2],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3]。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4],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5],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6]。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辞曰

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7],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征至怪于齐谐[8],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9]。脱鬐鬣于海岛[10],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11],睎扶桑之朝暾[12]。燀赫乎宇宙[13],凭陵乎昆仑[14]。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15],百川为之崩奔[16]


乃蹶厚地,揭太清[17],亘层霄[18],突重溟[19]。激三千以崛起[20],向九万而迅征[21]。背业太山之崔嵬[22],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23]阊阖之峥嵘[24]。簸鸿蒙[25],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像其势,仿佛其形。


若乃足萦虹蜺[26],目耀日月,连轩沓𣵺[27],挥霍翕忽[28]。喷气则六合生云[29],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30],鼓奔飙而长驱[31]。烛龙衔光以照物[32],列缺施鞭而启途[33]。块视三山[34],杯观五湖[35]。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36]。任公见之而罢钓[37],有穷不敢以弯弧[38]。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39],上摩苍苍[40],下覆漫漫[41]。盘古开天而直视[42],羲和倚日以旁叹[43]。缤纷乎八荒之间[44],掩映乎四海之半[45]。当胸臆之掩昼,若混茫之未判[46]。忽腾覆以转,则霞廓而雾散。


然后六月一息,至于海湄[47]。欻翳景以横翥[48],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49],入乎汪湟之池。猛势所射,余风所吹,溟涨沸渭[50],岩峦纷披[51]。天吴为之怵慄[52],海若为之躨跜[53]。巨鳌冠山而[54],长鲸腾海而下驰[55]。缩壳挫鬣[56],莫之敢窥。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


岂比夫蓬莱之黄鹄,夸金衣与菊裳[57]。耻苍梧之玄凤[58],耀彩质与锦章。既服御于灵仙,久驯扰于池隍[59]。精卫殷勤于衔木[60],鶢鶋悲愁乎荐觞[61]。天鸡警晓于蟠桃[62],踆乌晰耀于太阳[63]。不旷荡而纵适,何拘挛而守常[64]。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不矜大而暴猛,每顺时而行藏。参玄根以比寿[65],饮元气以充肠。戏旸谷而徘徊[66],冯炎洲而抑扬[67]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68]。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69],而斥鹦之辈空见笑于藩篱[70]


 

《古赋辨体》:白盖以鹏自比,而以希有鸟比司马子微。赋家宏衍巨丽之体,楚《骚》、《远游》等作已然,司马、班、扬犹尚此。此显出《庄子》寓言,本自宏阔,太白又以豪气雄文发之,事与辞称,俊迈飘逸,去《骚》颇近。



王琦校:

:萧本、繆本俱作“腹”,非。

老仙:一作“仙老”。

:一作“志”。

:繆本脱“其”字。

:繆本作“炟”。

:繆本作“落”。

:繆本脱“而”字。

太山:一作“台虚”,繆本作“大山”。

:许本作“塌”。

:一作“看”。

坱轧:萧本作“映背”。

:繆本作“而”。

:萧本作“榰”。

⑭之:萧本作“而”。

⑮服御:萧本作“御服”。

⑯殷勤:繆本作“勤苦”。

⑰同:萧本作“呼”。

⑱晓:繆本作“曙”。

⑲斥:繆本作“尺”


注释

  • 1. 唐时江陵郡即荆州也,隶山南东道。《大唐新语》:司马承祯,字子征,隐于天台山,自号白云子,有服饵之术。则天、中宗朝,频征不起。睿宗雅尚道教,稍加尊异,承祯方赴召。无何,苦辞归,乃赐宝琴、花帔以遣之。
  • 2. 《淮南子》:“廓四方,柝八极。”高诱注:“八极,八方之极也,言其远。”
  • 3. 《神异经》:“崑崙山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绿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唯会益工。”
  • 4. 杨修《答临淄侯笺》:“修家子云,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
  • 5. 《晋书》:阮修,字宣子,尝作《大鹏赞》曰:“苍苍大鹏,诞自北溟。假精灵鳞,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运水击,扶摇上征。翕然层举,背负太清。志存天地,不屑雷霆。鷽鸠仰笑,尺鹦所轻。超然高逝,莫知其情。”
  • 6. 《韵会》:将,与也。
  • 7. 《唐书》:天宝元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史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尝为蒙漆园吏。其学无所不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正义曰:括地志云: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庄周为漆园吏即此。按:其城古属蒙县。
  • 8. 陆德明《庄子音义》:“齐谐,人姓名。”
  • 9. 郭璞《江赋》:“类胚浑之来凝”。《文选》李善注:“胚胎浑混,尚未凝结。”
  • 10. 木华《海赋》:“巨鳞插云,鬐鬣刺天。”李善注:“鬐,鱼背上鬣也。” 《增韵》:“凡鱼龙颔旁小鬐皆曰鬣。”
  • 11. 司马相如《子虚赋》:“浮渤澥。”颜师古曰:“ 渤澥,海别枝也。” 司马贞曰:“案《齐都赋》:海旁曰渤。断水曰澥也。”
  • 12. 《淮南子》:“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楚辞》:“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注:“谓日始出东方,其容暾暾而盛貌。东方有扶桑之木,其高万仞,日下浴于汤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耀四方。”牛弘乐府:“扶桑上朝暾。”
  • 13. 萧士赟曰:“燀赫”旧作“煊赫”。《庄子》曰;“惊扬而奋鲁,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燀赫千里。”《世本》作“烜”字,由传写者作“炟”字之误,人不能解,遂作“垣”字,今厘正之。《初学记》:“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或谓天地为宇宙。
  • 14. 《左传》:“凭陵我城郭。”杜预注:“凭,迫也。”《博物志》:“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崑崙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绕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
  • 15. 《说苑》:“五岳:泰山东岳也,衡山南岳也,华山西岳也,常山北岳也,嵩山中岳也。”
  • 16. 《诗•小雅》:“百川沸腾。”谢灵运诗:“岓岸屡崩奔。”吕向注:“水激其岸,崩颓而奔波也。”
  • 17. 高诱《淮南子注》:太清,元气之清者也。”《抱朴子》:“上升四十里,名曰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刚。”
  • 18. 霄,近天云气。天有九重,故曰层霄。
  • 19. 孙绰《天台山赋》:“或倒影于重溟。”革善注:“重溟,海也。”
  • 20. 《韵会》:“勃起曰崛起。”
  • 21. 《天台山赋》;“落五界而迅征。”吕向注:“迅,疾也。”
  • 22. 《尔雅》:“石戴土谓之崔嵬。”
  • 23. 《淮南子》:“徒倚于汗漫之宇。”高诱注;“汗漫,无生形,形生元,气之本神也。故卢教见若士者言曰,‘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上’是也。”郭璞《江赋》:“吸翠霞而夭矫。”夭矫,飞腾貌。
  • 24. 扬雄《甘泉赋》:“登椽栾而羾天门。”苏林注:“羾,至也。”《淮南子》:“排阊阖,钥天门。”高诱注:“阊阖,始升天之门也。”峥嵘,高峻貌。
  • 25. 《庄子》:“云将东游,过扶摇之野,而适遭鸿蒙。”陆黎明《音义》:“鸿蒙,自然元气也。一云海上气也。”
  • 26. 《春秋元命苞》:“虹蜺者,阴阳之精,雄曰虹,雌曰蜺。”《初学记》:“凡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蜺。”
  • 27. 木华《海赋》:“翔雾连轩,长波涾(氵陁)。”张铣注:“连轩,飞貌。” 李周翰注:“涾𣵺,延长貌。”
  • 28. 张协《七命》:“翕忽挥霍,云回风列。”刘良注:“并飞走乱急也。”
  • 29. 王肃《家语注》:“天地四方,谓之六合。”
  • 30. 郭璞《客傲》:“蔼若邓林之会逸翰。”翰,鸟羽也。
  • 31. 奔飙,疾风也。
  • 32. 《山海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为烛龙。”郭璞注:“《离骚》曰:日安不到,烛龙何曜?《诗含神雾》曰: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精以往照天门中云。”谢惠连《雪赋》:“若烛龙衔耀照昆山。”
  • 33. 扬雄《羽猎赋》:“霹雳列缺,吐火施鞭。”应劭曰:“霹雳,雷也。列缺,天隙电光也。”
  • 34. 《史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 35. 《初学记》:《周官》:扬州,其浸五湖。案张勃《吴录》:五湖者, 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余里,故以五湖为名。又虞翻云:“太湖有五道,别谓之五湖。或说以太湖、射贵湖、上湖、洮湖、滆湖为五湖。”按《国语》:“吴、越战于五湖。”直在笠泽一湖中战耳,则知或说非也。
  • 36. 《鹖冠子》:“至人不遗,动与道俱。”
  • 37. 《庄子》:“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鬣,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燀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
  • 38. 《史记正义》:“《帝王纪》云:帝喾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锄,为帝司射,历虞、夏。羿学射于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
  • 39. 贾谊《鹏鸟赋》:“坱轧无垠。”扬雄《甘泉赋》:“忽鞅轧而无垠。”颜师古注:“鞅轧,远相映也。坱轧、鞅轧,音义俱同。”《初学记》:“天河谓之天汉,亦曰河汉。”
  • 40. 《庄子》:“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晋书》: “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
  • 41. 《楚辞》:“路漫漫其修远兮。”此用其字,对上天体苍苍而言,盖 谓大地之形。漫漫,阔远无有穷极之意。
  • 42. 《艺文类聚》:“徐整《三五历纪》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 43. 《山海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郭璞注:“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广雅》:“日御谓之羲和。”
  • 44. 贾谊《过秦论》:“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颜师古曰:“八荒,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
  • 45. 《尔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郑康成《周礼注》:“四海,犹四方也。”
  • 46. 《庄子》:“古之人在混芒之中。”陆德明注:“混混芒芒,未分时也。”
  • 47. 嵇康《琴赋》:“俯阚海湄。”吕向注:“海湄,海畔也。”
  • 48. 歘,忽也。翳景,蔽遮日月之景也。
  • 49. 司马相如《上林赋》:“过乎泱漭之野。”张揖曰:“《山海经》所谓大荒之野也。”如淳曰:“大貌也。”
  • 50. 谢灵运诗:“溟涨无端倪。”李周翰注:“溟、涨,皆海也。”王褒《洞箫赋》:“雷霆輘鞫,佚豫以沸谓。”李善注:“《埤苍》曰:沸渭,不安貌。”刘良注:“沸渭,声踊跃不定貌。”
  • 51. 《洞箫赋》:“颽风纷披。”
  • 52. 《山海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怵慄,恐惧貌。
  • 53. 《初学记》:“海神曰海若。”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虬龙腾骧以蜿蜒,颔若动而躨跜。”李善注:“躞跜,动貌。”
  • 54. 左思《吴都赋》:“巨鳌贔屭,首冠灵山。”吕向注:“巨鳌,大龟也。灵山,海中蓬莱山,而大鳌以首戴之。”冠,犹戴也。刘劭《赵郡赋》:“巨鳘冠山,陵鱼吞舟。”
  • 55. 《古今注》:“鲸鱼者,海鱼也。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十丈,一生数万子,常以五六月就岸边生子,至七八月导从其子还大海中,鼓浪成雷,喷沫成雨,水族惊畏,皆逃匿莫敢当者。其雌曰鲵,大者亦长千里,眼为明月珠。”
  • 56. 张衡《思玄赋》:“玄武缩于壳中。”
  • 57. 《西京杂记》:“始元元年,黄鹄下太液池。上为歌曰:黄鵠飞兮下建章,羽肃肃兮行鏘鏘。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荇,出入蒹葭,自顾菲薄,愧尔嘉祥。”按:太液池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故曰“蓬莱黄鹄”也。
  • 58. 陈子昂诗:“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又诗:“昆山见玄凤,岂复虞云罗。”
  • 59. 《说文》:“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 60. 《山海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反,化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 61. 《国语》:“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而避其灾也。’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庄子》:“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 62. 《述异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太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河图括地象》:“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
  • 63. 《淮南子》:“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晰,明也。
  • 64. 《后汉书》:“帝知群寮拘挛。”章怀太子注:“拘挛,犹拘束也。”
  • 65. 玄根,道之本也。卢谌诗:“处其玄根,廓焉靡结。”李善注:“玄,道也。”张衡《玄图》曰:“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子太始,莫与为先。”
  • 66. 《尚书》:“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孔安国传曰:“旸,明也。”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旸谷。《隋书》:“东曰旸谷,日之所出。西曰濛汜,日之所入。”
  • 67. 《十洲记》:“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北岸九万里,亦多仙家。”
  • 68. 《吴都赋》:“包括於越,跨蹑荆蛮。”地络者,地之脉络,谓山川之属。天纲者,天之纲维,谓南北二极不动之处。鲍照《游思赋》:“仰尽兮天经,俯穷兮地络。”《汉书》:“玉衡杓建,天之纲也。”
  • 69.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丈》:“焦朋已翔乎廖廓,而罗者犹视乎薮泽。”颜师古注:“寥廓,天上宽广之处。”
  • 70. 陆德明《庄子音义》:“斥,小泽也,本亦作尺。鹦,鹦雀也。今野泽中鹌鹑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