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0

巻一


 

 

惜余春赋


 

天之何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于东方[1]水荡漾兮碧色[2]兰葳蕤兮红[3]试登高而望远,极云海之微茫。魂一去兮欲断,泪流颊兮成行。吟清枫而咏沧浪[4]怀洞庭兮悲潇湘[5]何余心之缥缈兮,与春风而飘扬。


飘扬兮思无限,念佳期兮莫展[6]平原萋兮绮色[7]爱芳草兮如剪。惜余春之将阑[8]每为恨兮不浅。


汉之曲兮江之潭[9]把瑶草兮思何堪[10]想游女于岘北[11]愁帝子于湘南[12]恨无极兮心氲氲,目眇眇兮忧纷纷[13]披卫情于淇水[14]结楚梦于阳云[15]


春每归兮花开,花已阑兮春改。叹长河之流春,送驰波于东海[16]春不留兮时已失,老衰飒兮逾疾。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17]


若有人兮情相亲[18]去南国兮往西秦。见游丝之横路,网春辉以留人。沉吟兮哀歌,踯躅兮伤别[19]送行子之将远[20]看征鸿之稍灭[21]醉愁心于垂杨,随柔条以纠结。望夫君兮咨嗟[22]横涕泪兮怨春华[23]遥寄影于明月,送夫君于天涯。


注释

  • 1. 《鹖冠子》:“斗柄东指,天下知春。”何休《公羊传注》:“昏斗指东方曰春,指南方曰夏,指西方曰秋,指北方曰冬。”
  • 2. 荡漾,水摇动貌。
  • 3. 《楚辞•七谏》:“上葳蕤而防露。”王逸注:“葳蕤,盛貌。”《广韵》:“草木花垂貌。”
  • 4. 《韵会》:“江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括地志》云:“水出蟠冢山,为沮、为瀁、为沔、为汉,至均州为沧浪之水。”《楚辞》:“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5. 《一统志》:洞庭湖在岳州府城西南。《禹贡》:“九江孔殷。”注云:即洞庭也。沅、渐、元、辰、叙、酉、澧、澬、湘九水,皆合于此,故名九江。又九江,沅、澬、湘最大,皆自南而人,荆江自北而过,洞庭潴其间,名为五潴。《战国策》云,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潴是也。每岁六七月间,岷峨雪消,水暴涨,自荆江逆入洞庭,清流为之改色。潇水源出九疑山,南流至三江口,东北与迤水合。又东北流至永州府城外,北流至湘口,会于湘。湘水源出广西兴安县阳海山,西北流至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至衡阳与蒸水合,曰蒸湘。至沅州与沅水合,曰沅湘。会众流以达洞庭。
  • 6. 《楚辞》:“与佳期兮夕张。”
  • 7. 《尔雅》:“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后人合称之以谓旷野之地。《说文》:“绮,文缯也。”颜师古曰:“即今之细绫也。”
  • 8. 《韵会》:“阑,晚也,又尽也,衰也。”
  • 9. 张衡《南都赋》:“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楚辞》:“屈原既放, 游于江潭。”汉曲,谓汉水湾曲处。江潭,谓湘江深汇处。
  • 10. 瑶草,草之珍美者,故以美玉喻之,犹琪花玉树之谓。江淹诗:“瑶草正翕赩。”
  • 11. 《诗•周南》:“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太平寰宇记》:“岘山在襄州襄阳县南十里。”
  • 12. 《楚辞》:“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王逸注:“帝子谓尧女也。尧二女娥皇、女英随舜不反,堕于湘水之渚,因为湘夫人。”
  • 13. 眇眇,好貌。氲氲,聚而不散之意。
  • 14. 《诗•卫风》:“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五之傩。”鲍照诗:“发郢流楚思,涉淇兴卫情。”
  • 15. 《太平御览》:《襄阳耆旧传》曰: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将使宋玉赋高唐之事。望朝云之馆,上有云气,奉乎直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对曰:“所谓朝云者也。昔者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暖乎若云,皦乎若星,将行未至,如浮如倾,详而视之,西施之行。王悦而问焉,对曰:‘我,夏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台。精魂为草,实为灵芝,媚丽服焉,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闻君游于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早旦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江淹诗:“相思巫山渚,怅望阳云台。”《一统志》:“阳台山在夔州府巫山县北,高百尺,上有阳云台遗址。阳云台即阳台也。”
  • 16. 《上林赋》:“驰波跳沫。”
  • 17. 傅玄诗:“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
  • 18. 《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
  • 19. 《韵会》:“踯躅,住足也。”
  • 20. 鲍照诗:“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 21. 江淹诗:“云边有征鸿。”
  • 22. 《楚辞》:“望夫君兮未来”
  • 23. 苏武诗:“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李善注:“春华,喻少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