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0

巻一


 

 

明 堂 赋  并序



按新、旧《唐书》及《通鉴》:隋无明堂,季秋大享,常寓雩坛。唐高祖、太宗时,寓于圆丘。


高宗永徽二年,敕令所司与礼官学士,考核故事,造立明堂。于是太常博士柳宣依郑玄义,以为明堂之制当为五室。内直丞孔志约据《大戴礼》及卢植、蔡邕等义,以为九室。诸儒纷争,互有不同。


乾封二年二月,诏以制造明堂宜及时起作,于是大赦天下,改元为总章,分万年县置明堂县,示必欲立之,而议者益纷然。乃下诏率意班其制度,至取象黄琮,上设鸱尾,其言益不经,而明堂亦不能立。 

 

则天临朝,儒者屡上言,请创立明堂。则天以高宗遗意,乃与北门学士议其制,尽弃群言。垂拱三年春,毁东都之乾元殿,以其地立明堂,为三层。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身色,中层法十二辰,上层法二十四气,凡高二百九十四尺,广三百尺。明堂以下,圜绕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


四年正月,明堂成,号万象神宫。


证圣元年正月,为火所焚,又令重造,规模率小于旧制。其上施一金涂铁凤,高二丈,后为大风所损,更为铜火珠,群龙奉之。


天册万岁二年三月,重造明堂成,号为通天宫。


玄宗开元五年,幸东都,将行大享之礼,以武太后所造明堂有乖典制,遂依旧拆改为乾元殿。讫唐之世,季秋大享,皆寓圆丘。


太白此赋,盖在开元五年未复改乾元殿以前所作者也。考赋中所言,多系书传所载古时规模制度,与则天所造明堂或有不同。盖在远方,闻其事而赋之,固未亲至东都,得之目见。以古准今,约当如是以修词焉耳。


昔在天皇[1],告成岱宗,改元乾封,经始明堂,年纪总章[2]。时缔构之未辑[3]。痛威灵之遐迈。天后继作,中宗成之。因兆人之子来[4],崇万祀之丕业[5]。盖天皇先天,中宗奉天[6]。累圣纂就,鸿勋史宣。臣白美颂,恭惟述焉。

 

其辞曰:

伊皇唐之革天创元也[7],我高祖乃仗大顺[8],赫然雷发以首之。于是横八荒,漂九阳[9],扫叛换[10],开混茫[11]。景星耀而太阶平[12],虹霓灭而日月张[13]


钦若太宗[14],继明重光[15]。廓区宇以立极[16],缀苍颢之颓纲[17]。淳风沕穆[18],鸿恩滂洋[19]。武义烜赫于有截[20],仁声馺𩣯乎无疆[21]


若乃高宗绍兴,祐统锡羡[22]神休旁臻[23],瑞物咸荐。元符剖兮地珍见[24],既应天以顺人[25]。遂登封而降禅[26]。将欲考有洛,崇明堂,惟厥功之未辑兮[27],乘白云于帝乡[28]。天后勤莲辅政兮,中宗以钦明克昌[29]。遵先轨以继作兮[30],扬列圣之耿光[31]


则使轩辕草图[32],羲和练日[33]。经之营之,不彩不质。因子来于四方[34],岂殚税于万室[35]。乃准水臬[36],攒云梁[37],馨玉石于陇坂[38],空瓌材于潇湘[39]。巧夺神鬼,高穷昊苍。听天语之察察,拟帝居之锵锵[40]。虽暂劳而永固兮,始圣谟于我皇。


观夫明堂之宏壮也,则突兀瞳曨[41],乍明乍蒙。若大古元气之结空。巃嵸颓沓[42],若嵬若[43],似天阃地门之开阖[44]


尔乃划岝以岳立[45],郁穹崇而鸿纷[46]。冠百王而垂勋,烛万象而腾文[47]。窙惚恍以洞启[48],呼嵌岩而傍分[49]。又比乎崑山之天柱[50],矗九霄而垂云[51]


于是结构乎黄道[52],岧嶤乎紫微[53]。络勾陈以缭垣[54],辟阊阖而启扉[55]。峥嵘嶒嶷,粲宇宙兮光辉;崔嵬赫奕[56],张天地之神威。


   夫其背泓黄河,垠濑清洛[57]。太行却立[58],通谷前廓[59]。远则标熊耳以作揭[60],豁龙门以开关[61]。点翠彩于鸿[62],洞清阴乎群山。及乎烟云卷舒,忽出乍没。岌嵩喷伊[63],倚日薄月。雷霆之所鼓荡,星斗之所伾扢[64]。挐金龙之蟠蜿[65],挂天珠之硉矹[66]


   势拔五岳,形张四维[67]。轧地轴以盘根[68],摩天倪而创规[69]。楼台崛岉以奔附[70],城阙崟岑而蔽亏[71]。珍树翠草[72],含华扬蕤[73]。目瑶井之荧荧[74],拖玉绳之离离[75]华盖以傥漭[76],仰太微之参差[77]


拥以禁扃[78],横以武库[79]。献房心以开凿[80],瞻少阳而举措[81]。采殷制,酌夏步[82]。杂以代室重屋之名[83],括以辰次火木之数[84]。壮不及奢,丽不及素。层檐屹其霞矫,广厦郁以云布[85]。掩日道[86],遏风路。阳乌转景而翻飞[87],大鹏横霄而侧度。


近则万木森下,千宫对出。熠乎光碧之堂,炅乎琼华之室[88]。锦烂霞驳,星错波沏[89]。飒萧寥以飕飗[90],窅阴郁以栉密[91]。含佳气之青葱[92],吐祥烟之郁律[93]


   九室窈窕[94],五闱联绵[95]。飞楹磊砢[96],走栱夤缘[97]。云楣立岌以横绮[98],彩桷攒栾而仰天[99]。皓璧昼朗,朱蔑视甍晴鲜[100]。赪栏各落[101],偃蹇霄汉[102]。翠楹回合,蝉联汗漫[103]。沓苍穹之绝垠[104]跨皇居之太半[105]远而望之,赫煌煌以辉辉,忽天旋而云昏;迫而察之,粲炳焕以照烂,倏山讹而晷换[106]蔑蓬壶之海楼[107]吞岱宗之日观[108]


   猛虎失道[109],潜虬蟠梯[110]。经通天而直上[111],俯长河而下低。玉女攀星于网户[112],金蛾纳月于璇题[113]。藻井彩错以舒蓬[114],天窗赩翼而衔霓[115]。扶标川而罔足,拟跟挂而罢跻[116]。要离欻矐而外丧,精视冰背而中迷[117]


  亘以复道[118],接乎宫掖[119]。坌入西楼[120],是为崑崙[121]。前承后疑[122],正仪躅以出入[123];九夷五狄[124],顺方面而来奔。


  其左右也,则丹陛崿崿[125],彤庭煌煌[126],列宝鼎,敌金光[127]。流辟雍之滔滔,像环海之汤汤[128]。辟青阳,启总章。廓明台而布玄堂,俨以太庙,处乎中央[129]。发号施令,采时顺方[130]


  其阃阈也,三十六户,七十二牖[131],度筵列位,南七西九[132]。白虎列序躨跜[133],青龙承隅而蚴蟉[134]


  其深没而奥密也,则赤熛掌火,招拒司金,灵威制阳,叶光摧阴,坤斗主土,据乎其心[135]


  若乃熠耀五色[136],张皇万殊[137],人物禽兽,奇形异模。势若飞动,瞪眄睢盱[138]。明君暗主,忠臣烈火夫。威政兴灭,表示贤愚。


  于是王正孟月[139],朝阳登曦[140]。天子乃施苍玉,辔苍螭,临乎青阳左个,方御瑶瑟而弹鸣丝[141]。展乎国容,辉乎皇仪[142]。傍瞻神台,顺观云之轨[143];俯对清庙[144],崇配天之规[145]。钦若肸蚃[146],维清缉熙[147]。崇牙树羽[148],荧煌葳蕤[149]纳六服之贡[150],受万年邦之籍。张龙旗与虹旌[151],攒金戟与玉戚[152]


  延五更[153],进百辟[154],奉珪瓒[155],献琛帛[156]。顒昂俯偻,俨容叠迹[157]。乃洁菹醢[158],修粢盛[159],奠三牺,荐五牲,享于神灵[160]。太祝正辞[161],庶官精诚[162]。鼓大武之隐辚[163]张钧天之铿訇[164]孤竹合奏,空桑和鸣[165]尽六变[166]齐九成[167]群神来兮降明庭[168]盖圣主之所以孝治天下而享祀窅冥也[169]


  然后临辟雍,宴群后[170],阴阳为庖[171],造化为宰[172],餐元气,洒太和[173],千里鼓舞,百寮赓歌[174]。于斯之时,云油雨霈[175],恩鸿溶兮泽汪濊[176],四海归兮八荒会。咙聒兮区宇[177],骈阗乎阙外[178]。群臣醉德[179],揖让而退。


而圣主犹夕惕若厉[180],惧人未安,乃目极于天,耳下于泉[181]。飞聪驰明,无远不察,考鬼神之奥,摧阴阳之荒。下明诏,班旧章[182],振穷乏[183],散敖仓[184]。毁玉沉珠[185],卑宫颓墙。使山泽无间[186],往来相望。帝躬乎天田,后亲于郊桑[187]。弃末反本[188],人和时康。


建翠华兮萋萋[189],鸣玉銮之鉠鉠[190]。游乎升平之圃,憩乎穆清之堂[191]。天欣欣兮瑞穰穰[192],巡陵于鹑首之野[193],讲武于骊山之旁[194]。封岱宗兮祀后土,掩栗陆而苞陶唐[195]。邀游乎崆峒之上[196],汾水之阳[197],吸沆瀣之精英[198],黜滋味之馨香。贵理国其若梦,几华胥之故乡[199]于是元元澹然[200]不知所在,若群云从龙,众水奔海,此真所谓我大君登明堂之政化也。


岂比夫秦赵吴楚,争高竞奢,结阿房与丛台[201],建姑苏及章华[202]。非享祀与严配[203],徒掩月而凌霞。由此观之,不足称也。蒙况瑶台之巨丽[204],复安可以语哉!


敢扬国美,遂作辞曰:


穹崇明堂,倚天开兮[205]。巃嵸鸿蒙,构瑰材兮。偃蹇坱莽,邈崔嵬兮[206]。周流辟雍,岌灵台兮。赫奕日,喷风雷。宗祀肸蚃,王化弘恢。镇八荒,通九垓[207]。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208]。俨若皇居而作固[209],穷千祀兮悠哉[210]



《古赋辨体》:太白《明堂赋》:从司马、扬、班诸赋来,气豪辞艳,疑若过之,论其体格,则不及远甚。盖汉赋体未甚俳,而此篇与《大猎赋》,则悦于时而俳甚矣。晦翁云:“白有逸才,尤长于诗,而其赋乃不及魏晋。”斯言信夫。


注释

  • 1. 《册府元龟》: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以避先帝、先后之称。
  • 2. 《旧唐书•高宗本纪》:麟德三年春正月戊辰朔,车驾至泰山顿。是日,亲祀昊天上帝于封祀坛,以高祖、太宗配享。己巳,帝升山行封禅之礼。庚午,禅于社首,祭皇地祗,以太穆太皇太后、文德皇太后配享。壬申,御朝觐坛受朝贺,改麟德三年为乾封元年。乾封三年二月丙寅,以明堂制度,历代不同,汉、魏以还,弥更讹舛,遂增损古今,新制其图。下诏大赦,改元为总章元年。《初学记》:太山,《五经通义》云: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也。岱者,代也,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 3. 左思《魏都赋》:“缔构之初。”李善注:“缔,结也。”
  • 4. 《韵会》:“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左传》:“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诗•大雅》:“庶民子来。”
  • 5. 万祀,万年也。《南都赋》:“弥万祀而无衰。”司马相如《封禅文》:“天下之壮观,王者之丕业。”颜师古注:“丕,大也。”
  • 6. 《周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孔颖达《正义》:“先天而天勿违者,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后天而奉天时者,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
  • 7. 革天,谓改革天命。创元,谓创造基业之始。
  • 8. 刘琨《劝进表》:“抗明威以摄不类,仗大顺以肃宇内。”
  • 9. 《楚辞》:“夕晞予身兮九阳。”王逸注:“九阳谓天地之涯也。”
  • 10. 《汉书》:“项氏畔换。”颜师古注:“畔换,强恣之貌,犹言跋扈也。”《诗•大雅•皇矣篇》曰:“无然畔换。”
  • 11. 《了华子》:“混茫之韧,是名太初。”此喻隋季扰乱,有若混沌茫昧之世也。
  • 12. 《史记》:天精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孟康注:“精,明也;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黄星,青方中有一黄星,凡三星合为景星。”《宋书》:景星,大星也,状如半月,生于晦朔,助月为明。《太平御览》:孙氏《瑞应图》曰:景星者,星之精也,先后月出于西方。王者不私人以官,使贤者在位,则见,佐月为明。《汉书》: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孟康注:泰阶,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应劭注:《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大夫,下阶为士、庶人。上阶上星为男主,下星为女主。中阶上星为诸侯、三公,下星为卿、大夫。下阶上星为元士,下星为庶人。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祗咸获其宜,天下大安,是为太平。三阶不平,则五神乏祀,日有食之,水润不浸,稼穑不成,冬雷夏霜,百姓不宁,故治道倾。《杨赋》:“玉衡正而太阶平。”
  • 13. 《晋书》:虹蜺,日旁气也,斗之乱精,主惑心,主内淫,主臣谋君,天子诎后,妃颛,妻不一。
  • 14. 《书•尧典》:“钦若昊天。”
  • 15. 《周易》:“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蔡沈注:“武犹文,谓之重光,犹舜如尧,谓之重华也。”
  • 16. 张衡《东京赋》:“区宇乂宁。”
  • 17. 班固《答宾戏》:“超忽荒而踞颢苍。”颜师古注:“颢,颢天也。元气颢汗,故曰颢天。其色苍苍,故曰苍天。”《晋书》:“振千载之颓纲,落周、孔之绳纲。”《糓梁传疏》:“上下无序,纲纪颓坏,故曰颓纲。”
  • 18. 《北史》:扇之以淳风,浸之以太和。贾谊《鹏赋》:“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颜师古注:“沕穆,深微貌。”李善注:“沕穆,不可分别也。”
  • 19. 《汉书•匈奴传》:大化神明,鸿恩博洽。汉《郊祀歌》:“福滂洋,迈延长。”颜师古注:“滂洋,饶广也。”
  • 20. 《羽猎赋》:“仁声惠于北狄,武义动于南邻。”吕向注:“武义,武事也。”萧士赟曰:按《诗》“赫兮咺兮”,“咺”字当作“煊”。《尔雅•释训》者曰:赫兮煊兮者,威仪也。郭璞注云:貌光宣。陆德明《音义》曰:赫,火格反。烜,吁远反。烜者,光明宣著。唐、宋以前诗之“咺”字皆作“烜”,今作“咺”者,缘宋朝旧讳故改耳。《诗•商颂》:“海外有截。”郑笺曰:截,整齐也。四海之外率服,截尔齐整。
  • 21. 《广韵》:“馺?,马行也。”喻仁声之流行,如马行之疾速也。 《周易》:“牝马地类,行地无疆。”
  • 22. 《甘泉赋》:“恤胤锡羡,拓迹开统。”应劭注:“锡,与也。羡,饶也。言神明饶与福祥也。”
  • 23. 又《甘泉赋》:“拥神休,尊明号。”晋灼注:“休,美也。言见祐护以休美之祥也。”
  • 24. 《长杨赋》:“方将俟元符。”李善注:“元符,大瑞也。”
  • 25. 《周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 26. 《东京赋》:“登封降禅,则齐德乎黄轩。”薛综注:“登谓上太山 封土,降谓下禅粱父也。”
  • 27. 辑,集也,古字通用。
  • 28. 《庄子》:“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 29. 《书•尧典》:“钦明文思。”孔安国传:“钦,敬也。”郑玄云:“敬事节用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诗•周颂》:“克昌厥后。”
  • 30. 《三国志》:“敷弘大猷,光济先轨。”
  • 31. 《书•立政》:“以觐文王之耿光。”
  • 32. 《汉书》: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
  • 33. 孔安国《书传》: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汉书•郊祀歌》:“练时日,侯有望。”颜师古注:“练,选也。”
  • 34. 《诗•大雅》:“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 35. 《广韵》:“殚,尽也。”
  • 36. 《周礼》: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眡以景。郑康成注:于四角立植而县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为位而平地。槷,古文臬假借字。于所平之地中央,树八尺之臬,以悬正之。眡之以其景,将以正四方也。何晏《景福殿赋》:“制无细而不协于规景,作无微而不违于水臬。”
  • 37. 又曰:“涣若云粱之承天。”张铣注:“梁高如云虹之状。”
  • 38. 《通典》:“天水郡有大坂,名曰陇坻,亦曰陇山。”《三秦记》:“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颜师古《汉书注》:“陇坻谓陇坂,即今之陇山也。”
  • 39. 班固《西都赋》:“因瓌材而究奇。”吕延济注:“瓌,美也。”《图经》:“潇水去陵零县三十里,源出九疑山,至永与湘水合。湘水在陵零县北十五里,其源自全来,与潇水合。二水合流,谓之潇湘。”
  • 40. 《甘泉赋》:“配帝居之悬圃兮。”《西京赋》:“仰福帝居。”薛综注:“帝居,谓太微宫五帝所居。福,犹同也。言长安宫上与之法矣。” 《诗,大雅》:“乃立应门,应门将将。”《毛传》云:“将将,严正也。”
  • 41. 突兀,高也。《说文》:“瞳咙,日欲明也。”
  • 42. 《子虚赋》:“巃嵸崔巍。”郭璞注:“巃嵸、崔嵬,皆高峻貌。”
  • 43. 《西京赋》:“状嵬峨以岌嶪。”张铣注:“嵬峨、岌嶪,高壮貌。”
  • 44. 《甘泉赋》:“天阃决兮地垠开。”颜师古注:“天阃,天门之阃也。”
  • 45. 《增韵》:“划,剖也。”木华《海赋》:“启龙门之岝峉。”李善注:“岝峉,高貌。”
  • 46. 司马相如《长门赋》:“正殿嵬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鲁灵光殿赋》:“彤彤灵宫,岿靠穹崇。”又云:“羌瑰谲而鸿纷。”刘良注:“鸿,大也。纷,多也。言奇异之状大而多也。”
  • 47. 《孝经钩命诀》:“地以舒形,万象咸载。”
  • 48. 潘岳《藉田赋》:“阊阖洞启。”
  • 49. 《甘泉赋》:“嵌岩岩其龙鳞。”《韵会》:“嵌岩,山险貌。”
  • 50. 《河图玉版》:“崑崙山,天中柱也。”《神异经》:“崑崙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圆如削。”
  • 51. 《韵会》:“矗,耸上貌。”沈约诗:“托慕九霄中。”张铣注:“九霄,九天仙人所居也。”按道书,九霄之名,谓赤霄、碧霄、青霄、绛霄、黅霄、紫霄、练霄、玄霄、缙霄也。一说,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大霄为九霄。
  • 52. 谢眺诗:“结构何迢递。”李善注:“结构,谓结连构架以成屋宇也。”《晋书》:黄道,日之所行也,半在赤道外,半在赤道内。
  • 53. 李善《文选注》:“《七略》曰:王者师天体地而行,是以明堂之制,内有太室,象紫微官,南出明堂,象太微。”
  • 54. 《西都赋》:“周以钩陈之位。”李周翰注:“钩陈,星名,卫紫微宫。今离宫别卫以取象焉。”
  • 55. 《鲁灵光殿赋》:“高门拟于阊阖。”张载注:“阊阖,天门也,王者因以为名。”《西都赋》:“临峻路而启扉。”张铣注:“启,开也。扉,门扉也。”
  • 56. 岧峣、峥蝾、嶒嶷、崔嵬,并言山之高峻,借以喻室之高竣也。
  • 57. 《广韵》:“泓,水深也。”“垠,岸也。”《韵会》:“漱,《说文》:水流沙上也。”师古曰:“濑,疾流也,又湍也,” 《元和郡县志》:“洛水在洛阳县西南三里,河南县北四里。”郭璞《山海经注》:“洛水出上洛冢岭山,东北经弘农。至河南巩县入河。”潘岳《藉田赋》:“清洛浊渠,引流激水。”
  • 58. 《元和郡县志》:“太行山在怀州河内县北二十五里。”《河南志》:“太行山在怀庆府城北,其山西自济源,东北接河内、修武、辉县、林县,至磁州界,绵亘数百里。其间峰谷岩洞,景物万状。虽各因地立名,实太行一山也。为中州巨镇。”
  • 59. 曹植《洛神赋》:“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李善注:“华延之《洛阳记》曰:城南五十里有大谷,旧名通谷。”
  • 60. 《史记正义》:“《括地志》云:熊耳山在虢州卢氏县南五十里。”《水经注》:“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东京赋》:“太室作镇,揭以熊耳。”薛综注:“揭,犹表也。”
  • 61. 《归田录》:“西京龙门山夹伊水上,自端门望之如双阙,故谓之阙塞。”《一统志》:“阙塞山,在河南府城西南三十里,一名伊阙,亦名阙口。大禹疏龙门,伊水出其间。汉服虔谓南山伊阙是也,俗名龙门山。”
  • 62. 鸿荒,大荒也,谓旷远之地也。
  • 63. 《史记正义》:“《括地忐》云:嵩高山亦名太室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阳城县北二十三里。”《元和郡县志》:“伊水在河南县东南十八里。”郭璞《山海经注》:“伊水出上洛卢氏县熊耳山东北,至河南洛阳县人洛。”
  • 64. 《广韵》:“扢,磨也。”
  • 65. 《隋唐佳话》:“明堂始微于西南倾,工人以木于中荐之。武后不欲人见,因加为九龙盘纠之状。其圆盖上本施一金凤,至是改凤为珠,群龙捧之。”《东京赋》:“龙雀蟠蜿。”《韵会》:“挈,《说文》:持也,又牵引也。”蟠蜿,龙蛇动也。
  • 66. 郭璞《江赋》:“巨石硉矹以前却。”《广韵》:“硉矹,不稳貌。”
  • 67. 《淮南子》:“横四维而含阴阳。”又曰:“东北为报德之维,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号通之维。”高诱注:“四角为维也。”《初学记》:“《纂要》曰:东西南北曰四方,四方之隅曰四维。”
  • 68. 《说文》:“轧,辗也。”《初学记》:“《河图括地象》曰:崑崙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北堂书钞》:《河图括地象》云:崑崙之山,横为地轴。
  • 69. 《庄子》:“和之以天倪。”陆德明注:“倪,李云分也,崔云或作霓,际也。天倪,谓天之边际也。”
  • 70. 《鲁灵光殿赋》:“隆崛岉乎青云。”刘良注:“隆崛岉,极高貌。”
  • 71. 《子虚赋》:“岑釜参差,日月蔽亏。”《思玄赋》:“慕历阪之嵌崟。”张铣注:“嵚崟,高貌。”
  • 72. 左思《魏都赋》:“珍树猗猗。”曹摅诗:“严霜凋翠草。”
  • 73. 《南都赋》:“芙蓉含华。”《吴都赋》:“羽毛扬蕤。”《说文》:“蕤,草木花垂貌。”
  • 74. 鲍照诗:“参差玉绳高,掩映瑶井没。”瑶井,玉井也。《晋书》:“玉井四星,在参左足下,主水浆以给厨。”《博雅》:“荧荧,光也。”
  • 75. 《太平御览》:“《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玉之为言沟刻也,瑕而不掩,折而不伤.”宋均注曰:“绳能直物,故名玉绳。沟谓作器。”
  • 76. 《甘泉赋》:“㨖北极之嶟嶟。”应劭注:“㨖,至也。”《说文》:“㨖,刺也。” 甘氏《尾经》:“华盖十八星,在五帝座上。正吉,帝道昌。星邪倾,大凶。”陆机《感时赋》:“望八极之曭漭,普宇宙而寥廓。”傥漭,即曭漭,广大之貌。
  • 77. 《史记正义》:“太微宫垣十星,在翼轸北,天子之宫庭,五帝之座,十二诸侯之府也。”张衡《灵宪》: “太微为五帝之庭,明堂之房。”《春秋合诚图》:“太微,其星十二,四方。”
  • 78. 禁扃,禁门也。
  • 79. 《西京赋》:“武库禁兵。”薛综注:“武库,天子主兵器之宫也。”
  • 80. 《史记索隐》:“《春秋说题辞》云:房心为明堂,天王布政之宫。”《晋书•天文志》:“房四星为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心三星,天王正位也。中星曰明堂,天子位。”
  • 81. 《鲁灵光殿赋》:“承明堂于少阳,”《汉书》:“少阳者,东方也。”
  • 82. 《考工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郑康成注:“夏度以步,令堂修十四步,其广益以四分修之一,则堂广十七步半。堂上为五室,象五行也。三四步,室方也。四三尺,以益广也。木室于东北,火室于东南,金室于西南,水室于西北,其方皆三步,其广益之以三尺。土室于中央,方四步,其广益之以四尺。此五室居堂,南北六丈,东西七丈。”
  • 83. 又《考工记》:“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郑康成注:“重屋者,王宫正堂,若大寝也。其修七寻五丈六尺,放夏。周则其广七寻七丈二尺也,五室各二寻。代室即世室也,唐以太宗讳,改世为代也。”蔡邕《明堂论》: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
  • 84. 《春秋合诚图》:“明堂在辰巳者,言在木火之际。辰,木也。巳,火也。木生数三,火成数七,故在三里之外,七里之内。”
  • 85. 《汉书》:“广夏之下,细旃之上。”师古注:“广夏,大屋也。”夏、厦通用。《西都赋》:“星罗云布。”
  • 86. 《汉书》;“日有中道,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北至东井,去北极近。南至牵牛,去北极远。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
  • 87. 张协《七命》:“阳鸟为之顿羽。”李善注:。《春秋元命苞》曰:阳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乌。乌者,陌精。张铣注:阳乌,日中乌也。
  • 88. 《十洲记》:“有墉城,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韵会》:“熠,盛光也。”《广韵》:“炅,光也。”
  • 89. 《鲁灵光殿赋》:“霞驳云蔚。”木华《海赋》:“激势相沏。”刘良注:“沏,浪相拂也。”锦烂霞驳者,言其鲜丽如锦彩之焕烂,云霞之斑驳也。星错波沏者,言其布列如天星之错落,水波之叠起也。
  • 90. 《吴都赋》:“与风䬙扬,䬀浏飕飗。”张铣注:“飕飗,风声也。”
  • 91. 《韵会》:“窈,深远也,通作窅。”马融《长笛赋》:“密栉叠重。”李善注:“密栉,密如栉也。”
  • 92. 《论衡》:王莽时,谒者苏伯阿能望气,使过舂陵城郭,郁郁葱葱。及光武到河北,与伯阿相见,问曰:“卿前过春陵,何用知其佳气也?”伯阿对曰:“见其郁郁葱葱耳。”《尔雅》:“青谓之葱。”《淮南子》:“青葱苓茏。”
  • 93. 江总诗:“几遇祥烟初。”郭璞《江赋》:“时郁律其如烟。”李善注:“郁律,烟上貌。”《玉海》:“《洛阳宫阁疏》:偃师去宫四十三里,望朱爵、玉阙、德阳,其上郁律与天连。”
  • 94. 《三辅黄图》:《大戴礼》云:明堂九室。《考工记》云:明堂五室。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五室者,象五行也。郭璞《尔雅注》“窈窕,闲隙也。”《说文》:“窈,深远也。”“窕,深肆极也。”
  • 95. 《韵会》:“闱,宫中之门也。”《增韵》:“宫中相通小门。”《西京赋》:“缭垣绵联。”薛综注:“绵联,犹连蔓也。”
  • 96. 《鲁灵光殿赋》:,万楹丛倚,磊柯相扶。”李善注:“磊柯,壮大貌。”李周翰注:“磊珂,参差不齐貌。”
  • 97. 栱,柱头门栱也。夤缘,连络也。《吴都赋》:“夤缘山岳之岊。”
  • 98. 《西京赋》:“绣栭云楣。”薛综注:“楣,梁也。”吕延济注:“云楣,画云饰之。”
  • 99. 《说文》:“桷,榱也。”椽方曰桷。《韵会》:“栾,曲枅木也。”柱上横木,承栋者谓之枅,曲析谓之栾。
  • 100. 《说文》:“甍,屋栋也。”
  • 101. 《广韵》:“赪,赤色也。”
  • 102. 《西都赋》,“神明郁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跻。”李善注:“偃蹇,高貌。”
  • 103. 《吴都赋》:“蝉联丘陵。”刘逵注:“蝉联,不绝貌。”汗漫,空中元气弥布之处。详见《大鹏赋》注。
  • 104. 苍穹,天也。《粱书》:“感誓苍穹。”张华《鹪鹩赋》:“或托绝垠之外。,李善注:“绝垠,天边之地也。”
  • 105. 何晏《景福殿赋》:“备皇居之制度。”《汉书》:“今汉有天下太半。”韦昭曰:“凡数三分有二为太半,有一分为少半。”
  • 106. 《景福殿赋》:“远而望之,若摛朱霞而曜天文;迫而察之,若仰崇山而戴垂云。”《博雅》:“煌煌,光也。”《说文》:“晷,日影也。”
  • 107. 《拾遗记》:“三壶,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此三山上广中狭下方,皆如工制,犹华山之似削成。”
  • 108. 《水经注》:“应劭《汉官仪》云: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
  • 109. “失”字当是“夹”字之讹。猛虎夹道,谓刻为猛虎以夹立道上。
  • 110. 潜虬蟠梯,谓镂作虬龙以蟠绕梯侧也。《楚辞章句》:“有角曰龙,无角曰虬。”谢灵运诗:“潜虬媚幽姿。”
  • 111. 蔡邕《明堂论》:“遥天屋径九丈,阴阳九六之变也。高八十一尺,黄钟九九之实也。二十八柱列于四方,亦七宿之象也。”
  • 112. 《楚辞》:“网户朱缀。”王逸注:“网户,绮文镂也。”《雍录》:网户者,刻为连文,递相缀属,其形如网也。宋玉曰“网户朱缀刻方连”是也。既曰刻,则是雕木为之,其状如网耳。
  • 113. 鲍照诗:“璇题纳行月。”吕向注:“璇,玉也。题,椽头也。”《甘泉赋》:“璇题玉英。”应劭注:“题,头也。”榱椽之头皆以玉饰,言其英华相烛也。
  • 114. 《西京赋》:“蒂倒茄于藻井。”薛综注:“藻井当栋中交木方为之,如井干也。”《梦溪笔谈》:“屋上覆橑,古人谓之绮井,亦曰藻井,又谓之覆海,今令文中谓之斗八,吴人谓之罳顶,唯宫室祠观有之。”《海录碎事》:“藻井,屋栋之间为井形而加水藻之饰,所以压火灾也。”胡三省《通鉴注》:“《风俗通》云:殿堂象东井,刻为荷菱。荷菱,水物,所以厌火。”杜佑曰:汉宫殿率号屋仰为井,皆画水藻莲芡之属以厌火。何晏《景福殿赋》:“缭以藻井,编以綷疏。”又王文考《灵光殿赋》:“圆渊方井,反植荷蕖。”盖为方井而画荷蕖其上也。
  • 115. 《鲁灵光殿赋》:“天窗绮疏。”张载注:“天窗,高窗也。”
  • 116. 《西京赋》:“突倒投而跟絓。”《说文》:“跟,足踵也。”毛苌《诗传》:“脐,升也。”
  • 117. 《韵会》:“矐,失明也。”要离事,用此处不合,恐误。精视,亦未详。
  • 118. 《韵会》:“亘,横亘也。”《广韵》:“通也。”《增韵》:“延袤也。”《史记》:“乃作复道。”韦昭曰:“复道,阁道也。”
  • 119. 《韵会》:“宫掖,宫旁舍也。”
  • 120. 司马相如赋:“坌入曾宫之嵯峨。”张揖注:“坌,并也。”
  • 121. 《汉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围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 122. 《尚书大传》: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天子有问无以对,责之疑。可志而不志,责之丞。可正面不正,责之辅。可扬而不扬,责之弼。其爵视卿,其禄视次国之君。
  • 123. 《礼记》: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
  • 124. 《后汉书》:“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礼记正义》:东方谓之夷者,《风俗通》云:东方人好生,万物觝触地而生,夷者,觝也。其类有九,依《东夷传》:九种,一日玄兔,二曰乐浪,三曰高骊,四曰满饰,五曰凫臾,六曰索家,七曰东屠,八日倭人,九曰天鄙。北方曰狄者,《风俗通》云:父子嫂叔同穴无别,狄者,辟也,其行邪辟。其类有五,李巡注《尔雅》云:一曰月支,二曰秽貊,三日匈奴,四日单于.五曰白屋。
  • 125. 薛道衡《隋高祖颂序》:“趋事紫宸,驱驰丹陛。”《韵会》:“陛,升堂之阶也。”
  • 126. 《西都赋》:“玉阶彤庭。。李善注;”《双书》曰,昭阳舍,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张镜注:彤,赤色也。”以丹漆饰庭。
  • 127. 《旧唐书》:万岁通天元年,铸铜为九州鼎既成,置于明堂之庭,各依方位列焉。神都鼎高一丈八尺,受一千八百石。冀州鼎名武兴,雍州鼎名长安,兖州鼎名日观,青州鼎名少阳,徐州鼎名东源,扬州鼎名江都,荆州鼎名江凌,粱州鼎名成都,其八州鼎高—丈四尺,各受一千二百石。司农卿宗晋卿为九鼎使,都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一十二斤,鼎上图写本州山川物产之象,仍令工书人著作郎贾膺福等分题之,左尚方署令曹元廓图画之。鼎成,自玄武门外曳入,令宰相、诸王、南北牙宿卫兵十余万人并仗内大牛、白象共曳之。则天自为《曳鼎歌》,令相倡和。九鼎初成,欲以黄金千两涂之,纳言姚璹曰:“鼎者神器,贵于质朴,无假别为浮饰。臣观其状,先有五采辉焕错杂其间,岂待金色为之炫耀。”乃止。
  • 128. 《大戴礼》:明堂外水曰辟雍。《艺文类聚》:《桓谭新论》曰:王者作圆池如壁形,实水其中,以圜雍之,名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周而复始。《独断》:“天子曰辟雍,谓流水四面如璧,以节观者。”李善《文选注》:“《三辅黄图》曰:明堂辟雍,水四周于外,象四海也。”毛苌《诗传》:滔滔,流貌。汤汤,水盛貌。班固《辟雍诗》:“乃流辟雍,辟雍汤汤。”
  • 129. 蔡邕《明堂论》:“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崇祀其祖,以配上帝者也。东曰青阳,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曰玄堂,中曰太室。人君南面向明而治,故虽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其正中皆曰太庙。取其宗祀之貌则曰清庙,取其正室之貌则曰太庙,取其尊崇则曰太室,取其向明则曰明堂,取其四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四面周水环如壁则曰辟雍,异名而同事,其实一也。”
  • 130. 《书•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臧。”高诱《淮南子注》:“明堂,王者布政之堂,上圆下方,堂四出,各有左右房,谓之个,凡十二所。王者月居其房,告朔朝历,颁宣其令。”宋均《礼含文嘉注》:明堂者,布政之宫。在国之阳,三室四面,十二法十二月也。天子孟春上辛于南郊,总受十二月之政,还藏于祖庙,月取一政颁于明堂也。蔡邕《明堂月令论》:天子发号施令,祀神受职,每月异礼,故谓之月令。所以顺阴阳,奉四时,效气物,行王政也。成法具备,各从时月,藏之明堂,所以示承祖考神明,不敢亵渎之义。
  • 131. 《大戴礼》:“明堂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房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
  • 132. 《考工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 133. 《尔雅》:“东西墙谓之序。”邢昺疏云::此谓室前、堂上、东厢、西厢之墙也,所以序次分别内外亲疏,故谓之序也。”《尚书•顾命》云:“西序东向,敷重底席,东序西向,敷重丰席。”及《礼经》每云东序西序,皆谓此也。沈括《笔谈》:“今谓两廊为东西序,非也。序乃堂上东西壁,在窒之外者。”躨跜,动貌,详见《大鹏赋》注。
  • 134. 《上林赋》:“青龙蚴蟉于东厢。”李善注:“蚴蟉,龙行貌。”
  • 135. 《南齐书》:按《礼》及《孝经援神契》并云:明堂有五室,天子每月于其室听朔布教,祭五帝之神,配以有功德之君。《艺文类聚》:《黄图》曰:明堂者,明天地之堂也。所以顺四时,行月令,宗祀先王,祭五帝,故谓之明堂。《尚书帝命验》: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苍曰灵府,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郑康成注:天有五帝,集居太微,降精以生圣人。故帝者承天立五帝之府,是为天府。唐、虞之天府,夏之世室,段之重屋,周之明堂,皆同矣。其苍帝,灵威仰之府,名灵府,周曰青阳。其赤帝,赤熛怒之府,名文祖。火积光明文章之祖,故曰文祖,周曰明堂。其黄帝,含枢纽之府,名曰神斗。斗,主也,土精澄静,四行之主,故谓神斗,周曰太室。其白帝,白招拒之府,名显纪。纪,统也,金精断割,万物以成,故谓之显纪,周曰总章。其黑帝,叶光纪之府,名曰玄矩。矩,法也,水精玄昧,能权轻重,故谓玄矩,周曰玄堂。据此,本文“坤斗”当是“神斗”之讹。
  • 136. 《韵会》:“熠耀,鲜明貌。”
  • 137. 《书•康王之诰》:“张皇六师。”《正义》云:“皇,大也。”
  • 138. 《鲁灵光殿赋》:“齐首目以瞪眄,徒眽眽以狋狋。”又曰:“鸿荒朴略,厥状睢盱。”《广韵》:“瞪,直视貌。”《说文》:“眄,邪视也。”“睢,仰目也。“盱,张目也。”
  • 139. 《春秋》:“春王正月”《正义》云:“正,是时王所建,故以王字冠之,言是今王之正月也。”
  • 140. 《广韵》:“曦,日光也。”
  • 141. 《淮南子》;“孟春之月,天子衣青衣,乘苍龙,服苍玉,建青旗。东宫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朝于青阳左个,以出春令。”高诱注:“马七尺以上曰龙。明堂中方外圆,通达四出,各有左右房,谓之个,犹隔也。东出谓之青阳,南出谓之明堂,西出谓之总章,北出谓之玄堂。是月天子朝日,告朔行令于左个之房,东向堂北头室也。” 《甘泉赋》:“驷苍螭兮六素虬。”吕向注:“苍螭,苍龙也。”凡称龙者,皆马也,言龙,美之也。
  • 142. 班固《东都赋》:“究皇仪而展帝容。”吕延济注:“言尽帝王之容仪也。”
  • 143. 《太平御览》:《礼统》曰:所以置灵台者何?以尊天重民,备灾御害,豫防未然也。夫王者,当承顺天地,御节阴阳也。夏所以为清台何?明明相承,太平相续,故为清台。殷为神台,周为灵台何?质者具天而王天者称神,文者具地而王地者称灵,是其易也。《后汉书》;建初三年正月,宗祀明堂礼毕,登灵台,望云物。
  • 144. 《左传》:“清庙茅屋。”杜预注:“清庙,肃然清静之称也。”《正义》曰:“清庙者,宗庙之大称。”
  • 145. 《孝经》;“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 146. 《上林赋》:“肸蚃布写。”颜师古注:“肸蚃,盛作也。”李善注:“司马彪曰:肸,过也。芬芳之过,若蟹之布写也。”吕延济注;“肸蚃,天中游气也,言香气发越积浮而似之。”
  • 147. 《诗•周颂》:“维清缉熙,文王之典。”《郑笺》曰:“缉熙,光明也。”
  • 148. 又《周颂》:“设业设虡,崇牙树羽。”《毛传》曰:“业,大板也,所以饰栒为悬也,捷业如锯齿。或曰画之植者为虡,横者为栒。崇牙,上饰卷然,可以悬也。树羽,置羽也。”《正义》曰:设其横者之业,又设其植者之虡,其上刻为崇牙,因树置五采之羽以为之饰。又云:虡者,立于两端,栒则横入于虡。其栒之上,加于大板,侧著于栒。其上刻为崇牙,似锯齿捷业然,故谓之业牙,即业之齿矣。以其形卷然,得挂绳于上,故言可以悬也。树羽置羽者,置之于栒虡之上角。《汉礼器制度》云:为龙头及颔曰衔璧,璧下有旄牛尾。《礼记》:夏后氏之龙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郑康成注:簨虡,所以悬钟磬也。横曰簨,饰之以鳞属。植曰虡,饰之以赢属、羽属。簨以大板为之,谓之业。殷又于龙上刻画之为崇牙,以挂悬紞也。周人画缯为翣,载以璧,垂五采羽于其下,树于簨之角上,饰弥多也。《正义》曰:殷之崇牙者,谓于簨之上刻画木为崇牙之形,以挂钟磬。皇氏云:祟牙者,崇,重也,谓刻画大板,重叠为牙。杜氏《通典》:“乐悬,横曰簨,竖曰虡,饰簨以飞龙,节趺以飞廉,钟虡以鸷兽,磬虡以鸷鸟,上则树羽,旁悬流苏,周制也。悬以祟牙,殷制也。饰以博山,后代所加也。”
  • 149. 何晏《景福殿赋》:“流羽毛之葳蕤。”张铣注:“葳蕤,羽毛美貌。”
  • 150. 《周礼》: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其贡货物。郑康成注:此六服,去王城三千五百里,相距方七千里。公、侯、伯、子、男封焉。《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正指此六服。又《益稷篇》云:弼成五服。则指甸、侯、绥、要、荒五服也。
  • 151. 《诗•周颂》:“龙旂阳阳。”《正义》云:“龙旂者,旂上画为交龙。”左思《魏都赋》:“虹旌摄麾以就卷。”李周翰注:“虹旌,画为虹者。”
  • 152. 《公羊传》:“朱干玉戚,以舞《大夏》。”何休注:“戚,斧也,以玉饰斧。”
  • 153. 《礼记》: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郑康成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弟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昭明天下者。《独断》:天子父事三老者,适成于天地人也。兄事五更者,训于五品也。更者,长也,更相代至五也,能以善道改更己也,取首妻男女完具者。古者,天子亲袒,割牲执酱而馈,三公设几,九卿正履,使者安车软轮,送迎而至其家,天子独拜于屏。其明旦,三老诣阙谢,以其礼过厚故也。又五更或为叟,叟,老称,与三老同义也。《通典》:大唐制,仲秋吉辰,皇帝亲养三老五更于太学,所司先奏定三师三公致仕者,用其德行及年高者一人为三老,次一人为五更。
  • 154. 《诗•大雅》:“百辟卿士,媚于天子。”
  • 155. 《礼记•王制》:“赐圭瓒,然后为鬯。”郑康成注:“圭瓒,鬯爵也。”又《祭统》:“君执圭瓒。”康成注:“圭瓒,裸器也,以圭璋为柄。”又《明堂位》:“灌用玉瓒大圭。”康成注:“瓒形如盘,容五升,以大圭为柄,是谓圭瓒。”又康成《毛诗笺》:“圭瓒之状,以圭为柄,黄金为勺,青金为外,朱中央矣。”
  • 156. 《诗•鲁颂》:“来献其琛”,《毛传》曰:“琛,宝也。”
  • 157. 《诗•大雅》:“颙颙卬卬,如圭如璋。”《毛传》曰:“颙颙,温貌。卬卬,盛貌。”《郑笺》曰:“体貌则颙颙然敬顺,志气则卬卬然高朗。”《史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服虔注:“偻、伛、俯,皆恭敬之貌也。”刘孝标《广绝交论》:“趋走丹墀者叠迹。”此言俯偻者,状其鞠躬将事;叠迹者,状其骏奔在庙。
  • 158. 《礼记》:“水草之菹,陆产之醢。”郑康成注:“水草之菹,芹茅之属。陆产之醢,蚔蝝之属。”
  • 159. 《穀梁传》:“天子亲耕以供粢盛。”范宁注:“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 160. 《左传》;“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杜预注:“五牲,麋、鹿、麕、狼、兔。三牺,祭天、地、宗庙三者谓之牺。”《东都赋》:“于是荐三牺,效五牲,礼神祇,怀百灵。”
  • 161. 《周礼》:“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唐书•百官志》:“太祝六人,正九品上,祭祀则跪读祝文。”《左传》:“祝史正辞,信也。”杜预注:“正辞,不虚称君美也。”《正义》曰:“正其言辞,不欺诳鬼神,是其信也。”
  • 162. 《书•皋陶谟》:“无旷庶官。”
  • 163. 郑康成《周礼注》:“《大武》,武王乐也。武王伐纣,以除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也。”《上林赋》:“隐辚郁㠥。”是言堆垄不平之貌,此作乐声用,未详。或者即殷辚之讹。《甘泉赋》:“振殷辚而军装。”颜师古注:“殷辚,盛貌也。”
  • 164. 《史记》:“赵筒子疾,五日不知人,七日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钩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按《淮南子》:“九野之名,中央曰钧天。”钧天之乐,谓天乐也。《东都赋》:“钟鼓铿鍧。”《广韵》:“铿鍧,钟鼓声相杂也。”
  • 165. 《周礼》:”孤竹之管,空桑之琴瑟。”郑康成注:“孤竹,竹特生者,空桑,山名。”《述异记》:东海畔有孤竹焉,斩而复生,中为管。周武王时,孤竹之国献瑞笋一株。空桑生大野山中,为琴瑟之最者,空桑也。
  • 166. 《周礼》: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再变而致赢物及山林之示,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示,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示,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族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祭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郑康成注:变,犹更也,乐成则更奏也。
  • 167. 《书•益稷》:“箫韶九成。”《正义》曰:“成,谓乐曲成也。“郑云:“成,犹终也,每曲一终,必变更奏。故经言九成,传畜九奏,《周礼》谓之九变,其实一也。”《公羊传疏》:“郑氏云:乐备作谓之成。王应麟曰:节奏俱备谓之成,备而更新谓之变。”
  • 168. 邢昺《孝经疏》:按《史记》云:黄帝接万灵予明庭,明庭,即明堂也。《子华子》:黄帝之治天下也,百神出而受职于明堂之庭。
  • 169. 《孝经》:“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刘竣《辩命论》:“未达窅冥之情,未测神明之数。”窅冥,幽远之意。
  • 170. 《书•益稷》:“群后德让。”
  • 171. 《广韵》:“庖,食厨也。”
  • 172. 贾公彦《周礼疏》:“宰者,调和膳修之名。”
  • 173. 《周易》:“保合太和。”
  • 174. 《书•皋陶谟》:“百僚师师。”《孔传》曰:“僚,官也。”又《书•益稷》:“皋陶拜手稽首扬言,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孔传》曰:“赓,续也。”
  • 175. 赵岐《孟子注》:“油然,兴云貌。”
  • 176. 《楚辞•九叹》:“波淫淫而周流兮,鸿溶溢而滔荡。”《汉书》:“泽汪濊,辑万国。”颜师古注:“汪濊,言饶多也。”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文》:“威武纷纭,湛恩汪濊。”颜师古注:“汪濊,深广也。”
  • 177. 《说文》:“哤,杂语也。”“聒,喧语也。”马融《长笛赋》:“哤聒其前后。”李善注:“哤聒,杂声也”。寓即宇字,籀文从禹。
  • 178. 王勃《游武担山寺序》:“龙镳翠辖,骈阗上路之游。”《古今注》:阙,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其上皆丹垩,其下皆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昭示四方焉。《韵会》:阙,《说文》:“门观也。”盖为二台于门外,作楼观于上,上圆下方,以其县法谓之象魏。象,治象也。魏者,言其状巍巍然高大也。使民观之,因谓之观。两观双植,中不为门,阙而为道,故谓之阙。
  • 179. 醉德,即《诗》所谓饱德之义。
  • 180. 《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王弼注:“终日乾乾,至于夕惕犹若厉也。”
  • 181. 《太玄经》:“目上于天,耳下于渊。”
  • 182. 《东都赋》:“申旧章,下明诏。”
  • 183. 《礼记》:“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郑玄注:“振,犹救也。”
  • 184. 《史记》:“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正义》曰:“敖仓在郑州荥阳县西十五里石门之东,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秦时置仓于敖山上,故名敖仓。”
  • 185. 《东都赋》:“捐金于山,沉珠于渊。”
  • 186. 《上林赋》:“颓墙填堑,使山泽之民得至焉。”刘良注:“颓,崩也,言崩去苑墙,以通山泽之利。”
  • 187. 《东京赋》:“躬三推于天田,修帝籍之千亩。”吕延济注:“天田,天子之籍田也。”何休《公羊传注》:“礼,天子亲耕东田千亩,诸侯百亩,后、夫人亲西郊采桑,以供粢盛、祭服,躬行孝道以先天下。”
  • 188. 《东都赋》:“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
  • 189. 《上林赋》:“建翠华之旗。”颜师古注:“翠华之旗,以翠羽为旗上葆也。”《说文》:“萋,草盛也。”言旗上之翠羽,萋萋然如草色之鲜缛也。
  • 190. 《楚辞》:“鸣玉鸾之啾啾。”王逸注:“鸾,鸾鸟也,以玉作之,著于衡。”《东京赋》:“鸾声哕哕,和铃鉠鉠。”薛综注:“鸾在衡,和在轼,皆以金为铃也。”鉠鉠,小声。玉銮即玉鸾。字异而义同也。
  • 191. 《汉书》:“受命于穆清。”颜师古注:“穆.美也,言天子有美德而政化清也。”
  • 192. 《甘泉赋》:“瑞穰穰兮委如山。”颜师古注:“穰穰,多也。”
  • 193. 《唐会要》:贞观式文,春秋仲月,命使巡陵,春则扫除枯朽,秋则芟薙繁芜。据此,巡陵乃公卿事,文则借为天子谒陵之称矣。《汉书》: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谓之鹑首之次,秦之分也。
  • 194. 《一统志》:骊山在陕西临潼县东南二里,因骊戎所居,故名。山之麓,温泉所出。《唐书》:开元元年十月癸卯,讲武于骊山。骊山固唐时讲武之地也。
  • 195. 《周易正义》: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氏之号也。苞、包,古字通用。邢昺《论语疏》:《书传》云:尧年十六,以唐侯升为天子,遂以为号,或谓之陶唐氏。《书》曰:惟彼陶唐。《世本》云:帝尧为陶唐氏。韦昭云:陶、唐皆国名,犹汤称殷、商也。案经传,契居商,故汤以商为国号,后盘庚迁殷,故殷商双举。历检书传,未闻帝尧居陶,而以陶冠唐,盖以二字为名,所称或单或复也。
  • 196. 《庄子》: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崆垌之上,故往见之。
  • 197. 又曰: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 198. 《楚辞》:“飡六气而饮沆瀣。”王逸注:“陵阳子《明经》言冬饮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张衡《思玄赋》:“餐沆瀣以为粻。”注云:“沆瀣,夕霞也。”吕向注:“沆瀣,露气也。”
  • 199. 《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憎,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疴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
  • 200. 《后汉书》:下为元元所福。章怀太子注:元元,谓黎庶也。《史记索隐》:《战国策》云:制海内,子元元。高诱注:元元,善也。又按姚察云:古者谓人云善人也,因善为元,故云黎元,其言元元者,非一人也。顾野王云:元元,犹喁喁,可怜爱貌。未安其说,聊记异也。《长杨赋》:“海内澹然。”李善注:“澹,安也。”李周翰注:“谓晏然无事也。”
  • 201. 《史记》:秦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更欲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水经注》:丛台,六国时赵王之台也。《郡国志》曰:邯郸有丛台,故刘劭《赵郡赋》曰“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也。《一统志》:丛台在广平府邯郸县北,赵灵王所筑,因其丛杂而名。
  • 202. 《吴越春秋》:吴王起姑苏之台,三年聚材,九年乃成,高见三百里。《吴地记》:姑苏台在吴县西南三十五里,阖闾造,经营九年始成。其台高三百丈,望见三百里外,作九曲路以登之。《左传》:楚子成章华之台。杜预注:台今在华容城内。《水经注》:离湖在华容县东七十五里,湖侧有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左丘明曰:楚筑台于章华之上。韦昭以为章华亦地名也。王与伍举登之,,举曰:“台高不过望国之氛祥,大不过容宴之俎豆。”盖讥其奢而谏其失也。《太平寰宇记》:章华台在荆州江陵县东三十里。按《渚宫故事》云:楚灵王所筑,台形三角。
  • 203. 《孝经》: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
  • 204. 《淮南子》:“晚世之时,帝有桀、纣,为旋室、瑶台、象廊、玉床。”《新序》:“纣作瑶台,疲民力,殚民财。”
  • 205. 司马相如《长门赋》:“郁并起而穹崇。”李善注:“穹崇,高貌。”
  • 206. 《羽猎赋》:“鸿濛沆茫。”颜师古注:“鸿濛沆茫,广大貌。”巃嵸、瑰材、偃蹇,俱已见前注。坱莽,广远寥廓之意。《上林赋》:“过乎泱漭之野。”杜甫《八哀诗》:“胡尘昏坱漭。”泱漭、坱莽,其义同也。
  • 207. 《封禅书):“上畅九垓,下泝八埏。”服虔注:“垓,重也,天有九重。”
  • 208. 《东都赋》:“登灵台,考休征。”刘良注:“休,美也。”“征,应也。”
  • 209. 张载《剑阁铭》:“作固作镇。”
  • 210. 左恩(魏都赋):“虽逾千祀,而怀旧蕴于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