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0

巻一


 

 

大 猎 赋  并序




白以为赋者,古诗之流[1]。辞欲壮丽,义归博远。不然,何以光赞盛美,感天动神[2]

 

而相如子云竞夸辞赋,历代以为文雄,莫敢诋讦。臣谓语其略,窃或褊其用心。《子虚》所言,楚国不过千里,梦泽居其太半,而齐徒吞若八九,三农及禽兽无息肩之地,非诸侯禁淫述职之义也[3]


《上林》云左苍梧,右西[4]考其实,地周袤才经数百[5]


《长杨》夸胡设网,为周阹,放糜鹿其中,以博攫充乐[6]


《羽猎》于灵台之囿,围经百里而开殿门[7]当时以为穷壮极丽,迨今观之,何龌龊之甚也[8]


但王者以四海为家,万姓为子[9]则天下之山林禽兽,岂与众庶异之?而臣以为不能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平文论苑之小,窃为微臣之不取也。


今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以孟冬十月大猎于秦,亦将曜威讲武[10]扫天荡野,岂淫荒侈靡,非三驱之意耶[11]臣白作颂,折中厥美[12]


其辞曰:


粤若皇唐之契天地而袭气母兮[13]粲五叶之葳蕤[14]惟开元廓海宇而运斗极兮[15]总六圣之光熙[16]诞金德之淳精兮,漱玉露之华滋[17]文章森乎七曜兮[18]制作参乎两仪[19]括众妙而为师。明无幽而不烛兮[20]泽无远而不施。慕往昔之三驱兮,须生杀于四时。


若乃严冬惨切,寒气凛冽[21]不周来风[22]玄冥掌雪[23]木脱叶[24]草解节[25]土囊烟阴[26]火井冰闭[27]是月也,天子处乎玄堂之中[28]凔八水兮休百工[29]考王制兮遵《国风》[30]乐农人之闲隙兮[31]困校猎而讲戎[32]


乃使神兵出于九阙[33]天仗罗于四野。征水衡与林虞[34]辨土物之众寡。千骑飚扫,万里雷奔。梢扶桑而拂火云兮[35]括月窟而搜塞门[36]赫壮观于今古,嶪摇荡于乾坤。此其大略也。而内以中华为天心,外以穷发为海口[37]豁咽喉以洞开[38]吞荒裔以尽取[39]大章按步以来往[40]夸父振策而奔走[41]足迹乎日月之所通,囊括乎阴阳之未有[42]


君王于是撞鸿钟[43]发銮音[44]出凤阙[45]开宸襟[46]驾玉辂之飞龙[47]历神州之层岑[48]游五柞兮瞰三危[49]挟细柳兮过上林[50]攒高牙以总总兮[51]驻华盖之森森[52]于是擢倚天之剑[53]弯落月之弓。昆仓叱兮可倒,宇宙噫兮增雄。河汉为之却流,川岳为之生风。羽毛扬兮九天绛[54]猎火燃兮千山红[55]


乃召蚩尤之徒,聚长戟[56]罗广泽,河雨师走风伯[57]稜威耀乎雷霆[58]烜赫震于蛮貊[59]陋梁都之体制,鄙灵囿之规格[60]而南以衡、霍作襟,北以岱、常作阹[61]夹东海而为堑兮[62]拖西冥而流渠[63]麾九州之珍禽兮[64]回千群以坌入[65]联八荒之奇兽兮,屯万族而来居。


云罗高张[66]天网密布[67]罝罘绵原[68]峭格掩路[69]蠛蠓过而犹碍[70]蟭螟飞而不度[71]彼层霄与殊榛[72]罕翔鸟与伏兔[73]


从营合技,弥峦被岗[74]金戈森行[75]洗晴野之寒霜。虹旗电掣[76]卷长空之飞雪。吴骖走练[77]宛马蝶血[78]萦众山之联绵[79]隔远水之明灭。


使五丁摧峰[80]一夫拔木[81]下整高颓,深平险谷。摆椿栝[82]开林丛。喤喤呷呷[83]尽奔突于场中。


而田疆、古冶之畴[84]乌获、中黄之党[85]越峥嵘,猎莽仓[86]喑呜哮[87]风旋电往。脱文豹之皮[88]抵玄熊之掌[89]批狻手猱[90]挟三挈两[91]既徒搏以角力[92]又挥锋而争先[93]行甝号以鹗睨兮[94]气赫火而敌烟


拳封貒[95]肘巨狿[96]枭羊应叱以毙踣[97]猰貐亡精而坠巅[98]或碎脑以折脊[99]或歕髓以飞涎。穷遐荒,荡林薮,扼土狛[100]殪天狗[101]脱角犀项[102]探牙象口[103]扫封狐于千里,捩雄虺之九首[104]咋腾蛇而仰吞[105]拖奔兕以却走[106]


麏君王于是峩通天[107]靡星旃[108]奔雷车,挥电鞭[109]观壮士之效获,顾三军而欣然曰:夫何神抶鬼摽之骇人也[110]!又命建夔鼓[111]励武卒[112]虽躏跞之已多[113]犹拗怒而未歇[114]集赤羽兮照日[115]张乌号兮满月[116]戎车轞轞以陆离[117]彀骑煌煌而奋发[118]鹰犬之所腾捷,飞走之所蹉蹶。攫麚之咆哮[119]蹂豺貉以挂格[120]膏锋染锷,填岩掩窟。观殊材举逸群[121]尚挥霍以出没[122]


别有白猸、飞骏[123]穷奇、貙獌[124]牙若错剑,鬣如丛竿。口吞殳铤[125]目极枪橹[126]碎琅弧,攫玉弩[127]射猛彘,透奔虎[128]金镞一发,旁叠四五[129]虽凿齿磨牙而致伉,谁谓南山白额之足睹[130]


总八校[131]搜四隅,驰专诸[132]走都卢[133]趫乔林[134]撇绝壁[135]抄獑猢[136]揽貊?[137]囚鼬鼯于峻崖[138]顿彀貜于穹石[139]养由发箭[140]奇肱飞车[141]巧聒更嬴[142]妙兼蒱且[143]


坠鸀鳿于青云[144]落鸿雁于紫虚。捎鸧鹄[145]漂鸬?[146]弹地庐与神居[147]斩飞鹏于日域[148]摧大凤于天墟[149]龙伯钓其灵鳌[150]任公获其巨鱼[151]穷造化之谲诡[152]何神怪之有馀?


所以喷血流川,飞毛洒雪,状若乎高天雨兽[153]上坠于大荒;又似乎积禽为山,下崩于林穴。阳乌沮色于朝日,阴兔丧精于明月[154]思腾装上猎于太清[155]所恨穹昊于路绝[156]而忽也,莫不海晏天空[157]万方来同[158]虽秦皇与汉武兮,复何足以争雄!


俄而君王茫然改容,愀然有失[159]于居安思危[160]防险戒逸,斯驰骋以狂发[161]非至理之弘术。且夫人君以端拱为尊,玄妙为宝[162]暴殄天物[163]是谓不道。乃命去三面之网[164]示六合之仁。已杀者皆其犯命,未伤者全其天真。虽剪毛而不献[165]岂割鲜以焠轮[166]解凤皇与鸑鷟兮[167]旋驺虞与麒麟[168]获天宝于陈仓[169]载非熊于渭滨[170]


于是享猎徒,封劳苦。轩行炰,骑酌酤[171]韬兵戈,火网罟[172]


然后登九霄之台[173]宴八紘之圃[174]开日月之扃[175]辟生灵之户。圣人作而万物睹[176]览蒐敖与狩岐,何宣成之足数[177]哂穆王之荒诞,歌白云之西母[178]


曷若饱人以淡泊之味,醉时以淳和之觞,鼓之以雷霆,舞之以阴阳。虞乎神明,狃于道德[179]张无外以为罝[180]琢大朴以为杙[181]顿天网以掩之[182]猎贤俊以御极。若此之狩,罔有不克。


使天人宴安,草木繁殖[183]六宫斥其珠玉[184]百姓乐于耕织。寝郑、卫之声[185]却靡曼之色[186]天老掌图[187]风后侍侧[188]是三阶砥平[189],而皇猷允塞[190]岂比夫《子虚》《上林》《长扬》《羽猎》,计麋鹿之多少,夸苑囿之大小哉!


方将延荣光于后昆[191]轶玄风于邃古[192]拥嘉瑞,臻元符[193]登封于太山,篆德于社首。岂与乎七十二帝同条而共贯哉[194]君王于是回蜺旌[195]反銮舆[196]访广成于至道[197]问大隗之幽居[198]使罔象掇玄珠于赤水[199]天下不知其所如也[200]



《古赋辨体》:《大猎赋》与《子虚》《上林》《羽猎》等赋,首尾布叙,用事遣辞多相出入。又曰:太白天才英卓,所作古赋,差强人意。但俳之蔓虽除,律之根故在,虽下笔有光焰,时作奇语,只是六朝赋尔。


注释

  • 1. 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李善注:“《毛诗序》曰:诗有六义,二曰赋,故赋为古诗之流也。”
  • 2. 子夏《诗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 3. 司马相如《子虚赋》:“臣闻楚有七泽,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乌有先生曰:齐东渚巨海,南有琅琊,观乎成山,射乎之罘,浮渤澥,游孟诸,邪与肃慎为邻,右以汤谷为界。秋田乎青丘,傍徨乎海外,吞若云梦者八九,其于胸中曾不蒂芥。”《上林赋》:“亡是公曰: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从此观之,齐、楚之事,岂不哀哉!地方不过千里,而囿居九百,是草木不得垦辟,而民无所食也。”《周礼》:“一曰三农,生九谷。”郑康成注:“郑司农云:三农,平地、山、泽也。玄谓三农,原、泽及平地也。”《左传》:“子驷请息肩于晋。”杜预注:“以负担喻也。”
  • 4. 《上林赋》:“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经其北。”文颖注:“苍梧郡属交州。在长安东南,故言左。”《尔雅》云:“西至于豳国,为西极。”在长安西,故言右。
  • 5. 《汉书》: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滨渭而东,周袤数百里。师古曰:袤,长也。
  • 6. 扬雄《长杨赋序》:上将大夸胡人以多禽兽,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西自褒斜,东至弘农,南驱汉中,张罗网置罘,捕熊、羆、豪猪、虎、豹、狖、玃、狐、兔、麋、鹿,载以槛车,输长杨射熊馆,以网为周阹,纵禽兽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是时农民不得收敛。雄从至射熊馆,还,上《长杨赋》。李善注:“李奇曰:阹,遮禽兽围阵也。”
  • 7. 扬雄《羽猎赋》:“帝将惟田于灵之囿。虎落三嵕,以为司马。围经百里,而为殿门。”
  • 8. 《吴都赋》:“龌龊而算。”张铣注:“龌龊,局小貌。”
  • 9. 《史记》:“天子以四海为家。”《汉书•宣帝纪》:“奉承祖宗,子万姓。”《陈书》:太建六年诏:王者以四海为家,万姓为子,一物乖方,夕惕犹厉。
  • 10. 《西都赋》:“耀威灵而讲武事。”
  • 11. 《周易》:“王用三驱,失前禽。”《正义》曰:“三驱之礼,先儒皆云,三度驱禽而射之也,三度则已。”又《汉书》田狩有三驱之制。颜师古注:‘三驱之礼,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也。”
  • 12. 《楚辞》:“令五帝以折中。”王逸注:“折,犹分也。”分,明言是与非也。赋意谓分之而求其中,惟兹所颂美,较胜古人也。
  • 13. 《庄子》: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陆德明《音义》:挈,司马云:要也,得天地要也。崔云:成也。司马云:袭,入也。气母,元气之母也。崔云:取元气之本。
  • 14. 叶,世也。自高祖至玄宗凡五世。葳蕤,草木盛貌,喻言其粲美如草木之盛也。
  • 15. 《尔雅》:“北戴斗极为空桐。”邢昺疏:“斗,北斗也。极者,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乙之常居也,以其居天之中,故谓之极。极,中也。北斗拱极,故曰斗极。”《长杨赋》:‘高祖奉命顺斗极,运天关。”李善注:“服虔曰:随天斗极星运转也。《雒书》曰:圣人受命,必顺斗极。宋均《尚书中候注》曰:顺斗机为政也。”
  • 16. 六圣者,高祖、太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也。
  • 17. 玄宗诞生于八月,故以“金德”“玉露”颂言也。古诗:“绿叶发华滋。”
  • 18. 《初学记》:“日月五星,谓之七曜。”
  • 19. 《河图括地象》:“《易》有太极,是为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傅玄《洪业篇》:“神圣参两仪。”
  • 20. 刘琨表:“陛下明并日月,无幽不烛。”
  • 21. 凛冽,寒气严猛之意。傅咸《神泉赋》:“六合萧条,严霜凛冽。”
  • 22. 《春秋正义》:“《易纬通卦验》云:立冬,不周风至。”《史•律书》:“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
  • 23. 《月令》:“盂冬之月,其神玄冥。”
  • 24. 谢庄《月赋》:“木叶微脱。”
  • 25. 《国语》:“本见而草木节解。”韦昭注:“本,氐也,谓寒露之后十日,阳气尽,草木之枝节皆理解也。”
  • 26. 宋玉《风赋》:“盛怒于土囊之口。”李善注:“土囊,大穴也。”盛弘之《荆州记》曰:“宜都佷山县有山,山有穴,口大数尺为风井。”土囊当此之类也。
  • 27. 《华阳国志》:临邛县有火井,夜时光映上照。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鲍照诗:“冰闭寒方壮。”
  • 28. 《月令》:“孟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左个。”郑康成注:“玄堂左个,北堂西遍也。”
  • 29. 《说文》:“凔,寒也。” 《三辅黄图》;关中八水,皆出入上林苑。霸水出蓝田谷,西北入渭。浐水亦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泾水出安定泾阳开头山,东至阳陵入渭。渭水出陇西首阳县鸟鼠同穴山,东北至华阴入河。丰水出鄠县南山丰谷,北入渭。镐水在昆明袍北。牢水出鄠县西南,入潦谷,北流入渭。潏水在杜陵,从皇子陂西北流,经昆明池入渭。骆宾王诗:“五纬连影集星缠,八水分流横地轴。”许景先诗:“千门望成锦,八水明如练。”皆谓此八水也。《吕氏春秋》:“霜始降则百工休。”高诱注:“霜降天寒,朱漆不坚,故百工休,不复作器。”
  • 30. 《东都赋》:“若乃顺时节而蒐狩,筒车徒以讲武,则必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李善注:“《礼记•王制》曰: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田不以礼,曰暴天物。《风》,《国风》《驺虞》、《驷铁》是也。《雅》,《小雅》《车攻》、《吉日》是也。”
  • 31. 《左传》:“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 32. 《汉书•成帝纪》:“行幸长杨宫,从胡客大校猎。”如淳曰:“合军聚众,有幡校击鼓也。《周礼》:校人掌王田猎之马,故谓之校猎。”颜师古曰:“如说非也。此校谓以木自相贯穿为阑校耳。校人职云:六厩成校,是则以遮阑为义也。校猎者,大为栏校以遮禽兽而猎取也。军之幡旗,虽有校名,本因部校,此无豫也。”《上林赋》:“天子校猎。”李奇曰:“以五校兵出猎也。”李周翰注:“校猎,谓出校队而猎也。”
  • 33. 陆机《辨亡论》:“神兵东驱,奋寡犯众。”九阙,即九门也。谢朓《郊祀曲》:“整跸游九阙,清箫闻八埏。”
  • 34. 《汉书》:“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应劭注:“古山林之官曰衡,掌诸池苑,故称水衡。”张晏注:“主都水及上林苑,故曰水衡。” 《周祀》有山虞、泽虞,皆掌山泽之官。今称林虞者,变文言之也。
  • 35. 扶桑在东方日出之地,详见《大鹏赋》注。
  • 36. 《长杨赋》:“西压月窟。”服虔注:“月窟,月所生也。”《大人赋》:“轶先驱于寒门。”应劭注:“寒门,北极之门也。”
  • 37. 《庄子》:“穷发之北。”李注云:“发,毛也。”司马彪注:“北极之下,无毛之地也。”
  • 38. 咽喉,谓险要扼塞之地。李尤《函谷关铭》:“函谷险要,襟带咽喉。” 潘岳《西征赋》:“胸中豁其洞开。”
  • 39. 荒裔,荒服诸裔之地。班固《燕然山铭》:“铄王师兮征荒裔。”《方言》:“裔,夷狄之总名。”郭璞注:“边地为裔,亦四夷通以为号也。”
  • 40. 《淮南子》:禹乃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干五百里七十五步。高诱注:大章、竖亥,善行人,皆禹臣也。
  • 41. 《列子》:“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张协《七命》:“夸父为之投策。”策,杖也。颜延之诗:“振策眷东路。”
  • 42. 贾谊《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张晏注:“括,结囊也,言其能包含天下也。”刘良注:“括,盛也,犹囊盛而结之。”
  • 43. 《礼记正义》:《尚书传》曰:天子将出,撞黄钟之钟,右五钟皆应。入则撞蕤宾之钟,左五钟皆应。《羽猎赋》:“撞鸿钟,建九旒。”
  • 44. 《尔雅翼》:“有虞氏之辂,谓之鸾车,亦曰鸾辂。”《明堂月令》:“春则乘之。”蔡邕称以金为鸾鸟,悬铃其中,施于衡,为迟速之节。崔豹《古今注》亦以为五辂衡上金雀者,朱鸟也,口衔铃,铃谓之銮。《礼》云:衡前朱雀。或谓朱雀者,鸾鸟。以前有鸾鸟,故谓之鸾。鸾口有铃,故谓之銮。事一而义异。然则鸟之鸾主形,铃之銮主声。铃之为銮,亦以象鸾鸟之声为名耳。
  • 45. 《史记》:建章宫,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水经注》:《汉武故事》曰:凤阙高二十丈。《关中记》曰:建章宫圆阙临北道,有金凤在阙上,高丈余,故号凤阙也。
  • 46. 何逊诗:“宸襟动时豫,岁序属凉氛。”《释名》:“天子所乘曰玉辂,以玉饰车也。”
  • 47. 《东都赋》:“登玉辂,乘时龙。”《南都赋》:‘骝飞龙兮骙骙。”李善注:“飞龙,言疾也。”
  • 48. 《河图括地象》:崑崙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中有五岳地图,帝王居之。江淹诗:“四睇乱层岑。”吕延济注:“层,高也。岑,峰也。”
  • 49. 《三辅黄图》:“五柞宫,汉之离宫也,在扶风盩厔。宫中有五柞树,因以为名。五柞皆连抱上枝,覆荫数亩。”《甘泉赋》:“攀璇玑而下视兮,行游目乎三危。”张铣注:“言台高可攀北斗,下视三危山。”《史记正义》:“《括地志》云:三危山上有三峰,故曰三危,俗亦名卑羽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
  • 50. 《上林赋》:“登龙台,掩细柳。”郭璞注:“细柳,观名也,在昆明池南。”《西京赋》:“斜界细柳。”薛综注:“细柳在长安西北。”
  • 51. 潘岳诗:“桓桓梁征,高牙乃建。”李善注:“牙,牙旗也。”薛综《东京赋注》:“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旗。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甘泉赋》:“齐总总撙撙其相胶葛兮。”颜师古注:“总总撙撙,聚貌也。”
  • 52. 《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
  • 53. 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 54. 《吴都赋》:“羽毛扬蕤。”吕延济注:“羽毛,旌旗类。扬,动也。蕤,羽毛好貌。”《楚辞》:“指九天以为正。”王逸注:“九天,谓中央八方也。”《淮南子》:“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方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方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方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方曰阳天。”班周《燕然山铭》:“玄甲耀日,朱旗绛天。”
  • 55. 猎火,纵火焚草莱以驱禽兽也。
  • 56. 《艺文类聚》:《龙鱼河图》曰:黄帝摄政时,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殁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蹑伏。
  • 57. 《风俗通》:“飞廉,风伯也。”“玄冥,雨师也。”《搜神记》:“风伯者,箕星也,雨师者,毕星也。”《龙鱼河图》:“太白星主兵凶,其精下为雨师之神。荧惑星主司非,其精下为风伯之神。”扬雄《河东赋》:“呵雨师于西东。”
  • 58. 《汉书》:“威稜儋乎邻国。”李奇曰:“神灵之威曰稜。”潘勖《册魏公九锡文》:“稜威南迈,术以陨溃。”
  • 59. 烜赫,已见《大鹏赋》注。
  • 60. 《梁都》当是“梁邹”之讹。《东都赋》:“制同乎梁邹,义合乎灵囿。”章怀太子注:“《鲁诗传》曰:古有梁邹者,天子之田也。”《三辅黄图》:“灵囿,文王囿也。灵者,言文王之有灵德也。在长安县西四十二里。”
  • 61. 衡山,南岳也,又谓之岣嵝山,唐时属江南道衡州衡阳县。霍山,南岳之副也,又谓之天柱山,唐时属淮南道舒州怀宁县。岱,岱宗也,即泰山,唐时属河南道兖州乾封县。泰山为东岳,而此云北者,以天下大势计之,泰山不在正东而近于东北,故云北也。恒山,北岳也,汉时避文帝讳改称常山,唐时属河北道定州恒阳县。“襟”字以下文“作阹”“为堑”“流渠”例之,当是“㯲”字之讹。《方言》:“㯲,格也。”《类篇》:“今竹木格盖篱落之属。”若以襟带义解之,与文义不合。《上林赋》:“江河为阹。” 郭璞注:“因山谷遮禽兽为阹。“苏林曰:“阹,猎者圈阵遮禽兽也。”《说文》:“阹,依山谷为牛马圈也。”
  • 62. 《广韵》:“堑,绕城水也。”
  • 63. 西溟,西海也。渠,沟渠也。
  • 64. 《书•旅獒》:“珍禽奇兽,不育于国。”
  • 65. 坌入,并入也。详见《明堂赋》注。
  • 66. 鲍照《舞鹤赋》:“掩云罗而见羁。”吕延济注:“云罗,言罗高及云也。”
  • 67. 《易林》:“行触天网,马死牛伤。”
  • 68. 郑康成《礼记注》:“兽罟曰罝罘,鸟罟曰网罗。”
  • 69. 《吴都赋》:“峭格周施。”吕向注:“峭,高也。”“格,张网之木也。”
  • 70. 郭璞《尔雅注》:“蠛蠓,小虫似蚋,喜乱飞。”
  • 71. 《列子》:江浦之间生么虫,其名曰蟭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勿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勿觉也。离朱、子羽方昼拭訾,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角+虎)俞、师旷方夜摘耳,俯首而听之,弗闻其声。《晏子春秋》:东海有虫,巢于蚊睫,再乳再飞,而蚊不为惊。臣婴不知其名,而东海渔者命曰焦冥。
  • 72. 《上林赋》:“腾殊榛。”张揖注:“殊榛,异枿也。”颜师古注:“殊榛,特立株枿也。”张守节注:“《尔雅》曰:木丛生为榛也。殊,异也。”《西京赋》:“超殊榛。”薛综注:“殊,犹大也。”
  • 73. 《汉书》:“上覆飞鸟,下不见伏兔。”
  • 74. 《西京赋);“弥皋被冈。”薛综注:“弥,犹覆也。”
  • 75. 谢朓诗:“翠葆随风,金戈动日。”
  • 76. 刘向《九叹》:“褰虹旗于玉门。” 梁简文帝《金錞赋》:“野旷尘昏,星流电掣。”
  • 77. 《姚衡》:颜渊与孔子俱上鲁太山,孔子东南望吴阊门有系白马,引颜渊指以示之曰:“若见吴阊门乎?”曰:“见之。”孔子曰:“门外何有?”曰:“有如系练之状。”
  • 78. 《汉书):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应劭注: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
  • 79. 《西京赋》:“缭垣绵联,四百余里。”薛综注:“绵联,犹连蔓也。”张铣注:“绵联,不绝貌。”
  • 80. 《华阳国志》: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
  • 81. 《楚辞•招魂》:“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王逸注:“言丈夫一身九头,强梁多力,从朝至暮,拔大木九千枝也。”
  • 82. 《韵会》:“摆,开也,拨也。”“桩,木杙也。”《类编》:“栝,木杖也。”
  • 83. 《吴都赋》:“喧哗喤呷。”《韵会》:“喤呷,众声。”
  • 84. 《晏子春秋》:“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
  • 85. 赵歧《孟子注》:“乌获,古之有力人也,能移举千钧。”孙爽《孟子疏》: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秦武王好多力之士,乌获之徒并皆归焉。秦王于洛阳举周鼎,乌获两目血出。《西京赋》:乃使中黄之士。李周翰注:中黄,国名,其俗多勇力。《尸子》:中黄伯曰:予左执太行之猱,而右搏彫虎。
  • 86. 《庄子》:“适莽苍者三月而反。”司马彪注:“莽苍,近郊之色。”崔氏注:“草野之色。”
  • 87. 《韵会》:“喑,大呼也。”陆机《辨亡论》:“哮㘚之群风驱。”李周翰注:“哮㘚,虎震声。”言兵勇叫之声若虎之震声也。
  • 88. 《说苑》:晋文公时,翟人有献封狐文豹之皮者。
  • 89. 《说文》:“扺,侧手击也。”《尔雅翼》:熊,类大豕,人足,黑色,春出冬蛰,轻捷好缘高木,见人自投而下,亦以革厚而筋驽,用此自快,故称熊经鸟伸。方冬蛰时,惟自舐其掌,故其掌特美。《鲁灵光殿赋》:“玄熊蚺䗊以龂龂。”
  • 90. 《韵会》:“批,手击也。”狻有二义:一音酸,乃狮子之名,《尔雅》狻麑如“虦猫,食虎豹”者是也。一借用,音俊,又音逡,又音诠,乃狡兔之名,《战国策》“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或作㕙,亦有作狻者,此赋与猱类用,而缝之以“挟三挈两”,是可用之于幺么之兽,而难以试之雄猛之狮,当作兔解为当。陆玑《诗疏》:“猱,猕猴也,楚人谓之沐猴,老者为玃,长臂者为猿。”
  • 91. 《说文》:“挟,俾持也。”“挈,悬持也。”
  • 92. 《西都赋》:“脱角挫脰,徒搏独杀。”章怀太子注:“徒,空也,谓空手搏杀之也。”《尔雅》曰:“暴虎,徒搏也。”
  • 93. 张协《七命》:“举戈林竦,挥锋电灭。”
  • 94. 《尔雅》:“甝,白虎。”《宋书》:“接冲拔距,鹰瞵鹗视。”言猎徒勇健,其声猛如虎之号,其视精如鹗之睨也。
  • 95. 《广韵》:“貒,野豚也。”《字林》:“貒,兽似豕而肥。”
  • 96. 《西京赋》:“鼻赤象,圈巨狿。”薛综注:“巨狿,麆也,怒走者为狿。”
  • 97. 郭璞《尔雅注》:“狒狒,枭羊也。”《山海经》曰:“其状如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交、广及南康郡山中多有此物,大者长丈许,俗呼之曰山都。
  • 98. 《尔雅》:“猰貐,类貙,虎爪,食人,迅走。”《述异记》:猰貐,兽中最大者,龙头马尾虎爪,长四百尺,善走,以人为食。遇有道君即隐藏,无道君即出食人。
  • 99. 《淮南子》:“云台之高,堕者折脊碎脑。”
  • 100. 《汉书》:“力扼虎。”颜师古注:“扼,谓捉持也。” 《说文》:“狛,如狼,善驱羊。”《古赋辨体》:“狛,似狼有角。”
  • 101. 《韵会》:“殪,杀也。”《山海经•西山经》曰:“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大荒西经》曰:“大荒之中,金门之山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郭璞注:“《周书》云:天狗所止,地尽倾,余光烛天为流星,长十数丈,其疾如风,其声如雷,其光如电。吴、楚七国反时,吠过梁国者是也。”
  • 102. 《埤雅》:犀,形似水牛,大腹卑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亦有一角者。犀亦绝爱其角,堕角即自埋之。《交州记》曰:犀有二角,鼻上角长,额上角短。或曰,三角者水犀也,二角者山犀也。
  • 103. 《尔雅翼》:象,南越之大兽,兽之最大者,形体特诡,三岁一乳,其身倍数牛,而目不逾豕,鼻长六七尺,大如臂。其牙长一尺。每雷震,必仓卒间似花暴出,逡巡隐没。其齿岁脱,犹爱惜之,掘地而藏焉。削木为伪齿,潜往易之,觉则不藏故处。
  • 104. 《楚辞》:“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雄虺九首,往来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王逸注:“封狐,大狐也。大狐健走千里。雄虺一身九头。捩,紾也。”
  • 105. 咋,啮也。郭璞《尔雅注》:“腾蛇,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
  • 106. 《通志略》:“兕,如野牛,青色,重千斤,一角长三尺余,形如马鞭柄。其皮坚厚,可制铠。”陈琳《与魏文帝书》:“骇鲸之決细网,奔兕之触鲁缟。”
  • 107. 蔡邕《独断》:“天子冠通天冠。”《后汉书》:“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唐书•礼乐志》:“通天冠者,冬至受朝贺、祭还燕群臣、养老之服也,二十四梁,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金博山、黑介帻、组缨、翠缨、玉犀簪导。”
  • 108. 琦按:《子虚赋》:“靡鱼须之桡旃。”“靡”字本此。靡,偃也。方猎而偃其旗者,即《王制》“天子杀则下大绥”之义。《广韵》:旃,曲柄旗,以招众士也。《羽猎赋》:“立历天之旗,曳捎星之旃。”吕向注:“言旗旃之高,历拂于天星也。”
  • 109. 扬雄《河东赋》:“奋电鞭,骖雷辎。”颜师古注:“《淮南子》云: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雄用此言也。”
  • 110. 《羽猎赋》:“神扶电击。”颜师古注:“言所扶击如鬼神雷电也。”李善注:“《埤苍》曰:扶,笞击也。”《广韵》:摽,击也。
  • 111. 《山海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 112. 《汉书》:“魏氏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 113. 《上林赋》:“徒车之所躏轹。”郭璞曰:“躏,践也。轹,碾也。”
  • 114. 《西都赋》:“蹂躏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李善注:“拗,犹抑也。”
  • 115. 《家语》:“白羽若月,赤羽若日。”
  • 116. 《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史记索隐》:“张揖云:黄帝乘龙上仙,小臣不得上,挽持龙髯,髯拔,堕黄帝弓,群臣抱弓而号,故名弓乌号。”见《封禅书》及《郊祀志》。又《韩诗外传》云:弓工之妻曰:“此弓是泰山南乌号之柘。”案《淮南子注》云:楚有柘桑,其材坚劲,乌栖其上,将飞枝劲复起摽,乌号呼其上。伐取其材为弓,因曰鸟号。《古史考》、《风俗通》皆同此说也。
  • 117. 《诗•小雅》:“戎车啴啴。”《韵会》:“轞,车声,通作槛。”《诗•国风》:“大车槛槛。”《毛传》曰:“槛,车行声也。”《上林赋》:“先后陆离。”颜师古注:“陆离,分散也。”
  • 118. 《史记》:“彀骑万三千。”《索隐》曰:“如淳云:“彀骑,张弓之骑也。”《毛诗传》:“煌煌,明也。”
  • 119. 《楚辞》:“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朱子注:“麏,獐也。”按《韵会》,麏即麕字。《埠雅》:獐,麕也,齐人谓麕为獐。獐如小鹿而美。或曰獐性善惊,盖麏鹿皆健骇,而麏胆尤怯,饮水见影辄奔。道书曰:獐鹿无魂。又曰獐鹿白胆善怖,为是故也。《说文》:“麖,牡鹿,以夏至解角。”
  • 120. 《埤雅》:“豺,似狗而长尾白颊,高前广后,其色黄。季秋取兽四面陈之,以祀其先世,谓之豺祭兽,故先王候之以田。貉,似狸,善睡,其营窟与獾皆为曲穴,以避雨旸,亦以防患。”
  • 121. 殊材、逸群,指兽之健捷者而言。
  • 122. 挥霍,谓飞走乱急也。
  • 123. 白猸、飞骏,俱未详。
  • 124. 《山海经》:“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嗥狗,是食人。”《尔雅》:“貙獌,似狸。”郭璞注:“今山民呼貙虎之大者为貙犴。”邢昺疏:《字林》云:貙,似狸而大,一名獌。《释文》云:獌,一作䝡。是躯䝡即貙獌也。《韵会》:《说文》:貙獌,似狸者能捕兽祭天。陆佃云:虎五指为貙。
  • 125. 《吴都赋》:“干卤殳铤。”张铣注:“殳铤,戈类也。”《广韵》:殳,兵器,长一丈二尺,无刃。铤,小矛也。
  • 126. 枪,矟也。橹,大盾也。
  • 127. 琅弧、玉弩者,以玉石饰弧、弩之上为观美也。
  • 128. 《鲁灵光殿赋》:“奔虎攫孥以梁倚。”
  • 129. 《尔雅》:“金镞翦羽谓之鍭。”邢昺疏:“镞,箭头也。”魏文帝诗:“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
  • 130. 《长杨赋》:“凿齿之徒,相与磨牙而争之。”服虔曰:“凿齿,齿长五尺似凿,亦食人。”伉,即抗也,古字通用。《晋书•周处传》以南山白額虎为三害之一。白额虎,盖虎之老者,力雄势猛,人所难御。今以凿齿磨牙之怪兽,尚能与之相抗而不惧,彼南山白额虎,又焉在目中耶?深状猎士之勇。
  • 131. 《汉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通典》: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校尉,为八校。《文献通考》:汉八校尉领禁卫诸军,皆尊显之官。
  • 132. 《吴越春秋》:“勇土专诸,堂邑人也。碓颡而深目,虎膺而熊背。”
  • 133. 《汉书•地理志》有都卢国。颜师古注:都卢国人劲捷善缘高,故张衡《西京赋》曰“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又曰“非都卢之轻趫,孰能超而究升”也。《西域传》“作巴俞都卢之戏。”李奇曰:“都卢,体轻善缘者也。”
  • 134. 《广韵》:“趫,缘木也。”
  • 135. 《韵会》:“撇,略也,引也。”
  • 136. 抄,与钞同。《说文》:“钞,叉取也。”徐铉曰:“今俗别作抄。”《上林赋》:“獑胡毂蛫。”张揖曰:“獑胡,似弥猴,头上有髦,腰以后黑。”薛综《西京赋注》:“獑猢,猿类而白,腰以前黑,在木表。”陆玑《诗疏》:“猿之白腰者为惭胡,獑胡骏捷于弥猴,其鸣嗷嗷而悲。”《太平御览》:《蜀地志》曰:僰道有兽名獑猢,似猴而四足短,为兽奇捷,常在树上,欻然腾跃,可一百五十步,若迅鸟之飞。取此皮为狐白之用,盈百方成。
  • 137. 《说文》:“揽,撮持也。”刘逵《三都赋注》:“貊兽,毛黑白臆,似熊而小,以舌舐铁,须臾便数十斤,出建宁郡。”章怀太子《后汉书注》:“《南中八郡志》曰:貊大如驴,状颇似熊,多力,食铁,所触无不拉。”《广志》曰:貊,色苍白,其皮温暖。“豸国”音义俱无考。
  • 138. 《说文》:“囚,系也。”郭璞《尔雅注》:“鼬,似鼦,赤黄色,大尾,啖鼠,江东呼为鼪。”《埤雅》:“鼬鼠健于捕鼠,今俗谓之鼠狼。” 郭璞《尔雅注》:“鼯鼠状如小狐,似蝙蝠,肉翅,翅尾顶胁毛紫赤色,背上苍艾色,腹下黄,喙颔杂白,脚短爪长,尾三尺许,飞且乳,亦渭之飞生。声如人呼,食烟火,能从高赴下,不能从下上高。”《西都赋》:“超回壑,越峻崖。”
  • 139. 顿,僵也,仆也。《史记索隐》:郭璞曰:豰似鼬而大,腰以后黄,一名黄腰,食弥猴。《尔雅》:玃父善顾。郭璞注:“貑玃也,似猕猴而大,色苍黑,能攫持人,好顾盼。邢昺疏:大猿也。《说文》:“玃,母猴也。”《上林赋》:“触穹石。”张揖注:“穹石,大石也。”
  • 140. 《汉书》;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
  • 141. 《博物志》:奇肱国民,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至,吹其车至豫州,汤破其车,不以视民。后十年,东风至,乃复作车,遣反其国。去玉门关四万里。
  • 142. 《战国策》:更嬴与魏王处京台之下,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射可至此乎?”更赢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此孽也,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呜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惊心未忘,闻弦音烈而高飞,故疮陨也。”
  • 143. 《淮南子》:“蒲且子之连鸟于百仞之上。”高诱注:“蒲且子,楚人,善弋射者。” 蒱、蒲通用。
  • 144. 《史记正义》:“鸀鳿,郭云: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辟水毒。”晋灼《汉书注》:“属玉,水鸟似。”
  • 145. 《韵会》:“捎,取也,掠也。”《子虚赋》:“双鸧下。”颜师古注:“鸧,鸧鸹也,今关西呼为鸹鹿,山东通谓之鸧鄙,俗名为错落。错落者,言鸧声之急耳。又谓之鸹将。鸹鹿、鸹将,皆象其鸣声也。”《史记正义》:“司马彪云:鸧似雁而黑,亦呼为鸧括。”《韩诗外传》云:胎生也。按《本草》:鸧者,水鸟也,食于田泽洲渚之间,大如鹤,青苍色,亦有灰色者,顶无丹,两颊红,长颈高脚,群飞。《尔雅》谓之麋鸹,关西呼曰鸹鹿,山东呼曰鸧鸹,南人呼为鸧鸡,江人呼为麦鸡。天将霜,鸧先知而鸣,不过旬日而霜下。鹄者,今谓之天鹅。《禽经》云:鹄鸣咭咭,故谓之鹄。身大于雁,羽毛白泽,所谓鹄不日浴而白也。亦有黄鹄、丹鹄,其翔极高而善步,所谓黄鹄一举千里是也。湖、海、江、汉之间皆有之。
  • 146. 漂,当作摽,击也。《埤雅》:“鸬鹚,水鸟,似鶃而黑,一名鷧。嘴曲如钩,食鱼,入喉则烂,其热如汤,其骨主哽及噎,盖以类推之者也。”此鸟吐而生子,《神农书》所渭“鸬鹚不卵生,口吐其雏,独为一异”是也。杨孚《异物志》云:“鸬鹚能没于深水,取鱼而食之,不生卵而孕雏于池泽间,既胎而又吐生,多者生七八,少生五六,相连而出,若丝绪焉。水鸟而巢高树之上。”《上林赋》:“烦鹜鷛?。”《汉书》作庸渠。郭璞曰:“庸渠似凫,灰色而鸡脚,一名章渠。”颜师古曰:“庸渠,即今之水鸡也。”
  • 147. 弹当作殚,尽也。《魏都赋》:“天宇骇,地庐惊。”木华《海赋》:“惟神是宅,亦祗是庐。”刘良注:“宅,居也,言神祗之所居处。”
  • 148. 《长杨赋》:“东震日域。”颜师古注:“日域,日所出之处也。”
  • 149. 大凤,非瑞鸟之凤也。若是瑞鸟之凤,则下文有“解凤凰与鸑鷟”之语,而此又云“摧大凤”,不但重复,兼亦自相矛盾。考杨升庵《字说》引《通史》:“缴大凤于青丘,戮修蛇于洞庭。”“大凤”作“大风”云云。是古书先有以“大风”为“大凤”者,而太白因之欤?《淮南子》云:尧之时,禊貐、凿齿、九婴、大风、封狶、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下杀禊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狶于桑林。夫大风与禊貐、凿齿、封狶、修蛇并称,是亦物类中之凶怪者。而高诱注云“大风,风伯也,能坏人屋舍”,则又以为神名矣。《风俗通》云:飞廉,风伯也。《汉书音义》: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也。晋灼曰:身似鹿,头如爵,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文。岂大风即飞廉之神鸟,而因以讹为风伯欤?姑广其说,以俟知者。升庵又引内典,“凤”当作“外几内馬”,中从马,非凤凰之凤。然“外几内馬”字他书不载,恐未足据。《海赋》:“北洒天墟。”李善注:“《尔雅》曰:北陆天墟。”今《尔雅》本云:“北陆,虚也。”与李所引不同。
  • 150. 龙伯国人钓得六鳌,详见《悲清秋赋》注。
  • 151. 任公子获东海大鱼,详见《大鹏赋》注。
  • 151. 任公子获东海大鱼,详见《大鹏赋》注。
  • 152. 东京赋:“瑰异谲诡。”薛综注:“谲诡,变化也。”
  • 153. 《子虚赋》:“获若雨兽,掩草蔽地。”
  • 154. 梁元帝《晋安寺碑铭》:“峰下阳乌,林生阴兔。”阳乌,详见《明堂赋》注。
  • 155. 枚乘《七发》:“如三军之腾装。”李善注:“装,束也。”
  • 156. 《封掸书》:“肇自颢穹生民。”颜师古注:“颢穹,皆谓天也。颢,言气颢汗也。穹,言形穹窿也。”
  • 157. 《礼斗威仪》:“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则河海夷晏。”海晏天空,见天地清平之意。
  • 158. 《诗•鲁颂》:“淮夷来同。”
  • 159. 《上林赋》:“天子芒然而思。”颜师古注:“芒然,犹罔然也。”又《上林赋》:“愀然改容,超若自失。”李善注:“郭璞曰:愀然,变色貌。”
  • 160. 《左传》:“《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 161. 《老子》:“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 162. 《道德指归论》:“窅然独存,玄妙独处。”
  • 163. 《尚书》:“暴殄天物,害虐蒸民。”《礼•王制》:“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正义》曰:“田猎不以其礼,杀伤过多,是暴害天之所生之物也。”
  • 164. 《史记》: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 165. 毛苌《诗传》:“面伤不献,剪毛不献。”《正义》曰:“面伤不献者,谓当面射之。剪毛不献者,谓在旁而逆射之。二者皆为逆射。不献者,嫌诛降之意。”
  • 166. 《子虚赋》:“割鲜染轮。”李奇曰:“鲜,生也。染,擩也。切生肉擩车轮,盐而食之也。”吕向注:“鲜,牲也,谓割牲之血,染于车轮也。”又《子虚赋》:“脟割轮焠。”韦昭曰:“焠,谓割鲜焠轮也。”郭璞曰:“焠,染也。”颜师古注:“焠,亦揾染之义,言脔割其肉揾车轮,盐而食之。”
  • 167. 《埤雅》:凤,神鸟也,俗呼鸟王。羽虫三百六十,而凤为之长。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崑崙,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旧云:凤凰,其翼若干,其声若箫,不喙生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旅行,不罹罗网,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诗》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此之谓也。陆玑《诗疏》:“雄曰凤,雌曰凰,其雏为鸑鷟。”《说文》:“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张华《禽经注》:凤之小者曰鸑鷟,五彩之文,三岁始备。
  • 168. 《埤雅》:“驺虞,尾参于身,白虎黑文,西方之兽也。王者有至信之德,则应。不践生草,食自死之肉。传曰白虎仁,即此是也。夫其色见于白,其文见于黑,又义兽也,而名之曰虎,则宜只以杀为事,今反不履生草,食自死之肉,盖仁之至也。故序《诗》者曰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山海经》曰:驺虞,五采毕具,尾长于身,乘之日行千里。陆玑《诗疏》: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陷阱,不罹罗网,王者至仁则出。《史记索隐》:张揖云:雄曰麒,雌曰麟,其状麋身牛尾狼蹄,一角。郭璞云:麒似麟而无角。京房《传》云:麟有五采,腹下黄色。
  • 169. 《羽猎赋》:“追天宝。”应劭注:“天宝,陈宝也。”晋灼注:“天宝,鸡头而人身。”《太康记》曰: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而不知其名。道逢二童子曰:“此名䊧弗述。” 䊧弗述亦语曰:“彼二童子名为宝鸡。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陈仓人舍䊧弗述,逐二童子,化为雉,雌止陈仓,化为石,雄如楚,止南阳。
  • 170. 《搜神记》:吕望钓于渭阳,文王出游猎,占曰:“今日猎得一狩,非龙非螭,非熊非羆,舍得帝王师。”果得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同车载而还。
  • 171. 《西都赋》:“陈轻骑以行炰,腾酒车以斟酌。”《说文》:“炰毛炙肉也。”“酤,一宿酒也。”
  • 172. 萧士赟:韬,藏也。火,焚也。以示不用意。
  • 173. 九霄,详见《明堂赋》注。
  • 174. 《淮南子》:九州之外,乃有八殥,方千里。八殥之外,乃有八纮,亦方千里。高诱注:纮,维也,维落天地而为之表,故曰纮也。
  • 175. 《说文》:“扃,外闭之关也。”徐曰:“古人言外户是也。”
  • 176. 《周易》:“圣人作而万物睹。”
  • 177. 《左传》:“成有岐阳之蒐。”杜预注:“周成王归自奄,大蒐于岐山之阳。”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诗•小雅》:“建旒设旄,搏兽于敖。”美宣王田猎之诗也。《东京赋》:“搏兽于敖,既琐琐焉,岐阳之狩,又何足数。”薛综注:“敖,郑地,今之河南荥阳也,谓宣王所狩之地。岐阳,岐山之阳,谓成王所狩之地。”
  • 178. 《穆天子传》: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元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洽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 179. 虞,乐也。 狃,习也。
  • 180. 《公羊传》:“王者无外。”盖谓普天之下,莫非王者之土,无有内外之分也。
  • 181. 《韵会》:杙,《说文》:橛也。本作弋,今作杙,所以格兽。
  • 182. 曹植《与杨德祖书》:“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北史•儒林传》:隋文膺期纂历,平一寰宇。顿天网以掩之,贲旌帛以礼之。
  • 183. 《史记》:“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韵会》:“繁殖,滋生也。”
  • 184. 《周礼》:“以阴礼教六宫。”郑康成注:“妇人称寝曰宫。宫,隐蔽之言。后象王,立六宫而居之,正寝一,燕寝五。”又曰:“诏王后率六宫之人。”郑康成注:“六宫之人,夫人以下,分居后之六宫者。”《旧唐书》:开元二年六月,内出金玉锦绣等服玩,令于正殿前焚之,所谓六宫斥其珠玉,在当时实有其事矣。然玩全节文义,概是奖劝其当然之词,非颂美其已行之政,不当作实事解。
  • 185. 《礼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 186. 《汉书》:“目不视靡曼之色。”靡,细也。曼,泽也。靡曼之色,谓色之美者也。
  • 187. 高诱《淮南子注》:黄帝云:梦见两龙挺白图,即帝以授于河之都。天老曰:“天其授帝图乎?”黄帝乃斋河洛之间,至于翠妫泉,大鲈鱼泝溜而至,泛白图,兰叶朱文,以授黄帝,舒视之。
  • 188. 《史记正义》:《帝王世纪》曰: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于是依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晋书•职官志》:案黄帝时风后为侍中,于周为常伯之任。
  • 189. 三阶,即三台星也。三阶平则天下大安。详《明堂赋》注。《魏都赋》:“長庭砥平。”喻言其平如砥也。
  • 190. 《魏书》:“帝道休明,皇猷允塞。”皇猷,皇道也。允,信也。塞,满也。言皇道信塞满于天下也。
  • 191. 延,施及也。荣,荣名也。光,光华也。即《长杨赋》所谓“延光比荣”之意。后昆,后代也。《书•仲虺之诰》:“垂裕后昆。”
  • 192. 轶,过之也。玄风,玄妙之风。《宋书》:“将洒玄风于四区,道斯民于至德。”《楚辞》:“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王逸注:“遂,往也。”邃古、遂古,义同。
  • 193. 班固《典引》:“以望元符之臻。”章怀太子注:“元,大也。符,瑞也。”《长杨赋》:“俟元符以禅梁父之基,增泰山之高,延光于将来,比荣于往号。”
  • 194. 《汉书》: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于社首。《风俗通》:封太山。封者,立石高一丈二尺,刻之曰: “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名以仁。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供职,与天下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祭上玄尊而俎生鱼。坛广十二丈,高三尺,阶三等,必于其上,示增高也。刻石纪号,著己绩也。或曰:金泥银绳,印之玺下。篆德,谓篆刻于石,以颂功德也。应劭曰:社首,山名,在博县。《元和郡县志》:社首山,在兖州乾封县西北二十六里。《汉书》: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欤?
  • 195. 《上林赋》:“拖霓旌。”张揖注:“析羽毛,染以五采,缀以缕为旌,有似虹蜺之气也。”
  • 196. 《西都赋》:“乘銮舆,备法驾。”
  • 197. 《庄子》: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人民。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
  • 198. 又《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陆德明注:大隗,或云大司,神名也。
  • 199. 又《庄子》: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陆德明注:赤水在崑崙山下。
  • 200. 又《庄子》:“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其所如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