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李白

马毯:毛泽东与三李的诗

日期:2021-12-04 11:28:06 来源:浏览:615

 

毛泽东与三李的诗

马毯

 

  内容提要:毛泽东同志非常喜爱三李的诗.本文着重探讨毛泽东喜爱三李的哪些诗,为什么喜爱这些诗,以及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如何继承借鉴三李诗。这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文艺思想,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


  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主席不仅是革命家,还是诗人①。作为革命家的毛泽东,他赢得了一个新中国,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他一辈子都在读诗和写诗中度过。他留下了五十首已公井发表的诗词,从而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他阅读古典诗词时的圈划批注,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文艺思想,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永平,也有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特殊的、长久不衰的爱好。据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的不完全统计,他圈划批注过的诗词曲赋达1590多首,诗人429位②。这些作品,数量众多,体裁多样,内容广泛,作者身份各异。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最喜爱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他圈划过的唐诗约六百首,而三李的诗竟占了三分之一③。探讨一下毛泽东同志喜爱三李的哪些诗、为什么喜爱这些诗以及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如何继承借鉴三李诗,是很有必要的。

 

 

毛泽东同志喜爱三李的哪些诗呢?

 

他特别倾心于李白那些抒写怀才不遇的悲愤而又不甘消沉寂寞的作品。如《梁甫吟》和《将进酒》,既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愤愁,又表现了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终能施展抱负的期待。毛泽东很欣赏李白那些反权贵、轻偶像、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作品。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开头两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毛泽东同志在诗旁划着重号,对李白自别于汲汲奔走求仕的孔子作了肯定。《梦游天姥吟留别》末二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性格,毛泽东同志也在诗句旁划着重线.表示赞赏。李白“一生好汉名山游”,写下了不少优美的写景诗,这也是毛泽东同志所喜爱的。他曾对在他身边工作的一位同志说:“李白的《蜀道难》写得很好……这首诗主要是艺术性很高,谁能写得有他那样淋漓尽致呀,它把人带进祖国壮丽险峻山川之中,把人带进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让人们仿佛也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④其他如《上三峡》、《鹦鹉洲》等诗,毛泽东也多次圈划。此外,李白的赠别诗,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念远反战的诗,如《子夜吴歌》等,也是他圈划的重点。毛泽东喜爱李白的诗,着意于李白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 ⑤。长子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写信给儿媳刘松林,在引用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后说:“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⑥这不仅表明了毛泽东对李白诗的喜爱,同时也是毛泽东对诗歌审美作用的重大拓展。

 

李贺是中唐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信中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李贺传世的诗约240首,毛泽东圈划过的有83首。有些诗反复圈划,达四五次之多,可见毛对李贺诗的爱重⑦。毛泽东特别喜爱李贺那些抒写才高不见用、空怀壮志的诗篇。如《南园》其五、其六表现“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激愤,《马诗》表现人才被压抑的不满。毛泽东也喜爱李贺那些不满现实,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诗篇。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讽刺汉武帝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只留下茂陵荒琢,不过是秋风中的匆匆过客而已。《秦王饮酒》指斥德宗纵情宴乐,《苦昼短》、《昆仑使者》、《官街鼓》讽刺宪宗求仙访道的虚妄。李贺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他的一些作品,从意境、形象到手法,都跟《楚辞》很相似。李贺的这些“胎息《楚辞》”的诗歌,深得毛泽东的喜爱。如李贺的名篇《雁门太守行》,意境苍凉悲壮,辞采冷艳奇峭,逼似《九歌》中的《国疡》。《巫山高》《湘妃》《神弦》也均得《九歌》的神理。李贺的游仙诗,如《天上谣》《梦天》等,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语言瑰丽,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中,有一段编者评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⑧毛泽东对此做了圈点断句,表示赞同。此外,李贺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如《罗浮山人与葛篇》通过葛布的精美歌颂了织工的高超技术,《老夫采玉歌》揭示了采玉工人的悲惨境遇,描写音乐的诗,如《李凭箜篌引》、《申胡子觱篥歌》等等,毛泽东也都多次圈划。

 

李商隐是杰出的晚唐诗人。他的卓越成就主要在于开创出了一种独特的诗风。这种诗风是前人不曾有过的。它的特点是思深意远,情致缠绵,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也有行云流水的空明。在唐诗中开辟了一种境界,丰富了古典诗歌的艺术成就。毛泽东同志很喜爱李商隐的诗。李商隐诗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他的咏史诗,借占讽今,立意精警,构思巧妙,笔致含蓄,毛泽东圈划过不少。如《马嵬》谴责唐玄宗贪恋女色而自取祸乱,《贾生》批判了统治者重鬼神而不重人才的错误行为,《北齐二首》揭露北齐后主高纬沉俩酒色的荒淫,《隋宫》以夸张的手法再现了陪场帝南游的挥霍无度。这些诗大多采用律绝的形式,深入一点,以小见大,深刻的主题蕴含在历史的画面之中,具有词微而显、意味隽永的艺术效果,毛泽东都分别圈划过三至五遍。无题诗是李商隐独特的艺术创造。其中不少以爱情相思为题材。这些诗意境要吵,情思宛转,辞藻工丽,声调谐美,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勒为探看。”抒写刻骨铭心的爱情,毛泽东极为欣赏,前后圈划过五遍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有不少名句,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写心心相.印的爱情,“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写见不到意中人的绝望。这些诗句用比兴手法表达抽象的感情,含意深远,情思缠绵,长期为人所传诵。对含有这些名句的无题诗,毛泽东划着大圈、小圈,极为赏爱。另外,如《锦瑟》、《夜雨寄北》、《嫦娥》等诗,他也多次圈划。

 

 

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喜爱三李的诗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对三李不幸命运的同情。三李虽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才高不遇,命运多舛。李白早慧,博学多才,自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怀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天宝初,应召入京,供奉翰林。因触怒权贵,不久被赐金放还,使他“济苍生”“安黎元”的愿望落空。安史乱起,永王李璘引舟师东下,重白之才,辟为府僚佐。李白以为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时机到了,于是应聘入幕。没想到李璘很快被肃宗剿灭,李白以附逆的罪名长流夜郎,成为上层统治者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最后病死于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处,在穷困和漂泊中结束了一生。

 

李贺,是唐皇室远支,但家世中落,其父李晋肃只做过“边上从事”的小官。李贺才华出众,十余岁时巳有诗名,颇得韩愈、皇甫湜的赏识和誉,但因避父讳而不得举进士,仅作过一任太常寺奉礼郎的小官。后辞官回乡,病死于昌谷故里,时年27岁。李贺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但一生困顿,穷愁潦倒,备受排挤打击,郁郁不得志。毛泽东对李贺的不幸遭遇非常同情,在关于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钱崔使君序》一文的批注中,称李贺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⑩。

 

李商隐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自述其“宗绪衰微,簪缨殆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可见处境寒微。他九岁丧父,跟随堂叔学习,十六岁时古文写作已崭露头角,闻名于家乡一带。后受知于朝廷元老令狐楚,在令狐楚的指点下,很快以骄文名家。开成二年,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助,登进士第。这年冬天,令狐楚病死,李商隐失去凭依,不得已于次年入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并娶其女为妻。当时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政治斗争正处于自热化阶段。令狐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则接近李党。李商隐本人虽无党派门户之见,却被牛党中人指责为“背思”、“诡薄无行”,遭到排斥,陷入朋党相争的峡谷,成了政争的栖牲品。从此,长期遭到当权的牛党人铆的压抑打击,一生落魄江湖,三入幕府,撩倒至死,年仅46岁。

 

由于强烈的平民意识和叛逆性格,毛泽东一方面“粪土当年万户侯”,另一方面把同情给予了贫贱者、不幸者。他说:“青年人比老年人张,贫人、残人、被人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们干的。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而有干劲的,也有发明创造。这种三七开的比例,为什么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结论就是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

 

三李基本上属于“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而在诗歌上有创艺造性的人,他们“穷而后工”,毛泽东喜爱他们的诗,由诗及人,进而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就是很自然的。

 

其次,三李的诗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浪漫主义时特色。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造性地运用一系列浪漫主义手法,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形成了雄奇飘逸的艺术风格。李白诗歌的形象高度个性化,使诗歌的内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无论叙事或写景,均融汇着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其诗歌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诗人很少对生活做如实的描写,而是驰骋想象,穿插以历史、神话传说或梦境、幻境及自然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联系的意象,经过匠心经营,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表现跌宕起伏的思想感情。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而奇特,夸张大胆而不失险怪,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李贺是中唐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从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和李白诗中广泛地汲取营养,经过自己的熔铸,形成奇峭冷艳的独特诗风,极富创造性。

 

李贺生命短促,对社会生活体验不深,诗歌的思想内容比较单薄,但他有惊人的想象力,能驱遣千奇百怪的形象,运用丰富鲜明的色彩,来抒写其感受,因而形成了重幻想、重印象、重直觉的特点。李贺的诗想象丰富奇诡,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成分,诗歌的立意,奇拔不同流俗,故有“鬼才”之称。诗歌的构思也不拘常法,意象之间跳跃很大,常常超越时间和空间。李贺诗歌的语言力避凡近而追求峭奇。他喜欢在诗中用“啼”“泣”“死”“病钾“血”“凝”“鬼”等一些触目惊心的字眼,以便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度。他又喜欢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如写绿,有“寒绿”“颓绿”“丝绿”“凝绿”等等。写红,有“笑红”“冷红”“愁红”“老红”等等。写鬼灯曰“漆”,写鬼火曰“碧”。风有“酸风”,雨有“香雨”,龙凤的玉脂会“泣”,而天若有情也会“老”,陆游说“贺词如百家锦钠,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是很中肯的。李贺诗以其异情幻彩和高度的独创性赢得了后代读者的惊叹和喜爱。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均以“秾丽”为特色。其实,在诗歌创作成就上,温不如李。李商隐追求诗歌形式韵完美,却不无病呻吟,而是用“绮靡”的辞藻反映“怨刺”的内容。他广泛地学习、总结前人的诗歌艺术经验。上自《楚辞》、乐府、南朝的徐庚体,下至沈宋、杜甫、韩愈、李贺,都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他不满足于摹仿,而醉心于创新,终于成为晚唐一代诗风的领袖。李商隐幼年受过严格的古文训练,后又师从骈文能手令狐楚,精于四六,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他的诗歌既有道劲的骨力,又有华美的词藻,形成了深沉绵邈、典丽精工的艺术风格。李商隐诗歌的特色,首先在于构思的巧妙和意境的开拓。有些作品,即使取材一般化,经过匠心处理,也能一波三折,给人异峰突起的感觉,具有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如《嫦蛾》一诗,取材于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但诗人着力刻划嫦娥孤寂悔恨的心情,显得别开生面。通过观察角度的变换,使同一题材的作品显示出不同的风貌。在意境上,李商隐追求含蓄美、朦胧美,拓展出一片新天地。其诗的意境往往扑朔迷离,深邃曲折,但绝大多数作品仍能委婉入微地表达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运用象征手法深化诗旨,也是李商隐诗歌的一大特色。李商隐继承《诗经》、《楚辞》的比兴传统,并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的咏史诗几乎全用比兴,大部分咏物诗也都是拟喻之作,诗人用作象征或比喻的事物多不胜举,令人目不暇接.生出无穷想象。如《锦瑟》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象征理想和美好事物的毁灭。尽管诗的主题,千百年来众说纷纭,但此诗凄丽委婉,浑然一体,即使读者无法确解,也会因被诗中的情景打动而喜爱。李商隐特别喜欢使事用典,这也形成了他诗歌的一大艺术特色。恰到好处的使事用典,能增加作品的形象性、含蓄性,起到深化主题、精炼词句的作用。李商隐使事用典“融化排斡,如自己出”,显示出像人的才华和高度的艺术造诣。他特别善于死典活用,增加作品的韵味。如《隋官》:“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讥讽隋场帝荒淫亡国,重蹈陈后主覆辙,委婉深刻。李商稳诗歌的语言秾而不腻,丽而不浮,鲁迅曾用“清词丽句”来概括其语言特色,是很有见地的。这也是他的诗歌受到历代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毛泽东同志对三李诗的喜爱,是兼顾到内容和艺术两方面的原因的,而其中独特的艺术风格,又是他喜爱的侧重点之一。

   

第三,毛泽东“扬李抑杜”,已是不争的事实。他说他对杜诗“不甚喜爱”,因为杜诗是“政治诗” 。而三李的诗大部分是抒情诗,写得最好的也是抒情诗。这是毛泽东同志喜爱三李诗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文以载道,诗以缘情。即使用诗言志,也要运用形象思维,饱含感情。否则,诗就变成了政治单纯的传声筒,与奏章、谏疏无异。丧失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也就发挥不了其应有的社会作用。毛泽东圈划过的三李诗,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这些诗情真意切,形象动人,获得了历代读者的赞誉。毛泽东喜爱、圈划这些诗,正是基于重视诗歌的文体特征、重视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的结果。

 

 

毛泽东对三李诗的喜爱,必然潜移默化地表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上。

 

作为革命家兼诗人的毛泽东,既有祟尚务实的一面,又有富于幻想的一面。反映在创作上,他所写的诗词,虽都立足于现实,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辉,充满着对未来的执著追求和热切希望,成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而他的比较偏重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品,则明显地表现出对三李(主要是李白和李贺)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作于193 5年10月的《念奴娇·昆仑》,抒写了诗人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宏伟理想,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词中改造高寒多雪的昆仑的使命感和倚天抽剑裁昆仑的巨人意识,是前无古人的。至于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豪迈的气概,就更为人所乐道了。

 

1957年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悼念妻子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烈士的。从体裁来看,用的是游仙体。这种诗体虽源于魏晋,但从诗史上来看,以李贺的游仙之作最为杰出。这首《蝶恋花》对李贺的《梦天》、《天上谣》等诗有所继承,更有较大的发展。用游仙的方式来歌颂革命烈士,这是前所没有的。从意境的创造来看,《蝶恋花》全系“造境”,以神话入诗,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征,这正是三李诗所擅长的。

 

1961年写的《七律·答友人》,是一支友谊之歌与怀乡之曲,展现了一个神奇美妙的艺术世界。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从娥皇与女英的神话传说的运用,到瑰丽的辞采和浪漫主义的情调,可以说是遥承《楚辞》而近师李白、李贺的。

 

当然,毛泽东同志用现代意识对神话传说加以重铸和改造,这又是远远高于前人的地方。

   

毛泽东对三李诗的继承和发展,还表现在对三李诗句的引用和化用上。

   

引用和化用的方式很多。有的改动个别字词。如《七律.答友人》:“我欲因之梦寥廓”,是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句改易而来。“寥廓”与“吴越”,一虚一实,境界大小不同,一个形象空灵,一个直陈质实,情味也不同。又如((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鳌”,语出李白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毛译东按词律的需要,将“欲上”句压缩一字为六字句,改动两字,颇见匠心:“欲”改为“可”,口气更坚定,豪情更充溢;“青”改为“九”,强调天之高,比用“青”字绘色更能突出诗旨,且与下句对偶工切。

   

有的完整引用成句。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完整地弓}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原句。虽一字不易,但思想深度和情调迥然不同。毛译东引用成句入诗,是为了说明“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而李贺原句不过是渲染铜人辞宫(意味着亡国)的悲愁而已。

   

有时颠倒句子的语序。如《院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唱雄鸡天下白”系由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化出。李贺句结构平稳,毛泽东将“一声”改为“一唱”,增加了动作、力度,且颠倒语序,把“一唱”置于主语“雄鸡”的前面,除了符合词律的需要外,还使句子具有劲挺峭奇的效果。

   

有时又将前人诗句浓缩变化、如《七律二首·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后句由王安石“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侧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化出。前句由李贺“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将进酒》)化出。李贺诗句不过以“红雨”喻桃花,描写花谢春残景象,表达时光易逝之感。毛泽东却将自然物拟人化,以表现六亿人民意气风发改造山河的伟大力量,思想境界的高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又如《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数句,就是把李白的“云雨巫山枉断肠”(《清平调》)、杜甫的“云雨荒台岂梦思”(《咏怀古迹》)、李商隐的“神女生涯原是梦”(《无题二首》)等诗句浓缩变化而成,显得言简意丰,浑化无迹。

   

总之,毛泽东在共诗词创作中虽引用或化用了三李不少诗句,但都有熔旧翻新、出蓝胜蓝的艺术效果。

 

注释:

 鲁歌《毛泽东诗词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83年12月版。

 ⑤⑦⑨张贻玖《毛泽东和诗》,春秋出版社87年10月版。

同②,参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北京三联书店,86年版。

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78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

⑥华英《毛泽东的儿女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89年版。

⑧九州二句,指“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梦天》中语。

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91年10月版。

《李贺研究资料》,陈治国编,北师大出版社。

 

原载: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


最热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