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李白

孙功发:毛泽东与李白

日期:2021-12-06 09:55:27 来源:喝早茶浏览:607

 

毛泽东与李白

孙功发

(白城师专中文系,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探讨李白的现代价值,通过毛泽东对他的钟情、借鉴和诗心相通,揭示李白的伟大与不朽。

关键词:毛泽东 李白 对比研究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两颗震烁中外的浪漫主义艺术巨星—李白与毛泽东。这两位称雄异代、前后辉映的诗坛巨子渊源有自、诗心相通。毛泽东诗词在中华艺术史上犹如壁立万切的珠穆朗玛峰,横空出世,雄视古今。诗人毛泽东除了他的天才和勤奋之外,继承和借鉴前人的思想和艺术经验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他喜爱唐诗,对唐代诗人评价最高的是搞幻想的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三李之中尤其钟爱李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浓重的李白情结贯穿于毛泽东的一生,愈老而弥坚。下边从三个方面试予论述。

 

一、  钟情诗仙发浩音

 

毛泽东以极大的民族自豪感欣赏、赞叹李白诗歌傲视权贵的狂放、追求理想的执着和心系祖国山川的激情。他赞扬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毛岸青、邵华《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一代伟人的真知灼见,是对李白诗歌的总评价,既和古已有之的“诗仙”尊称一脉相承,又超越“诗仙”之评而成为震荡于新诗坛的浩音。

 

毛泽东圈划过的唐诗约六百首,三李的诗占三分之一,李白诗词达八十首。《将进酒》是毛泽东最欣赏的篇章之一,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站在船上吟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后又手书全诗。在《注释唐诗三百首》一书本篇的天头上批注:“好诗”,标题前后分别划着一个大圈、三个小圈。此诗好就好在通过豪饮放歌表现出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于玩世之态中感叹圣贤的寂寞,抒发了志士不遇的愤慨;在表面消极里蕴藏着抗争、控诉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豪迈奔放的气势,直搏读者心扉的激情,灵动飞驰的艺术想象,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毛泽东十分欣赏李白强烈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祟拜偶象的诗篇。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宣州谢挑楼饯别校书叔云》的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诗句,毛泽东都划上了着重线,分别在几本诗集里这些诗的标题前后划着大圈、两三个小圈(张贻玖《毛泽东和诗》)。

 

封建社会给李白的精神压抑最终转化为一种渴求解放的强烈心态和豪放不羁的诗情词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性不好束缚”“好独立蹊径”,所以当他读到这些高气盖世、不肯辱身降志之作时就更加心领神会,发出共鸣,产生一种政治和文化心理的沟通。这种激赏,可以说是毛泽东个人性情的真挚流露。

 

毛泽东无比珍爱李白乐山悦水诗中那些构思奇幻、令人驰魂夺魄的篇章和壮美的诗句,他吟咏再三,多次书划赠人,让李白心系祖国山川的胸怀和激情不断扩大感染范围。壮丽的山川钟灵毓秀,山水自然美给人以“幸福的战栗”(恩格斯语)。李白二十四岁出蜀,浪迹天涯,遍游名山大川。他的山水诗写得壮阔雄伟,豪情满怀,而又融情于大自然,于山水之中见个性,《蜀道难》是代表作之一。

 

1975年夏,毛泽东对芦荻说:“李白的《蜀道难》写得很好,艺术性很高,把祖国壮丽险峻的山川写得淋漓尽致,把人们带进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使人仿佛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喜爱倾倒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在本诗的天头上划着一个大圈,批道:“此篇有些意思”。

 

李白驰骋丰富的想象,极力夸张蜀道的壮伟险峻,并以神话和传说穿插其间,增加了诗篇光怪陆离的色彩。全诗磅礴的气势,雄奇的意境,犹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登庐山远眺长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以如椽大笔描绘出长江奔腾不尽的雄伟气势,以及黄云滚滚,席卷万里,风色骤变的气象,境界高远,胸怀壮阔,神采飞扬。

 

1959年夏,毛泽东来到庐山,亲临其境,受李白昂首天外的澎湃激情所感染,书写了这四句诗,并注明:“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常委诸同志。”爱子岸英在朝鲜牺牲后,毛泽东对儿媳刘松林如亲生女儿一样,关怀备至。据刘松林、邵华回忆,爸爸常对她们说:李白的诗豪放,想象力丰富,读了使人心旷神怡。59年刘松林生了一场大病,毛泽东在庐山给她写信,引了这四句诗,然后说:“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以起消愁破闷的作用。”(刘汉民《毛泽东谈文说艺实录》)诗中景物色调的明暗抑扬,往往是作者情调,心态悲欢哀乐的外化。

 

毛泽东从文学陶冶性情、愉悦振奋人的精神方面肯定李诗是疗治创伤的一剂好药,那奇情壮采可以超越世俗忧愁,舒解内心痛苦。

 

61年9月,毛泽东重返庐山,应庐山乡党委之邀又挥毫书赠了这四句诗。三年内三书此诗分赠同事、亲人和下级,不仅大大增强了毛泽东钟情李白的感情力度,而且雄辩的说明李诗非凡的气势、开阔的胸襟激发毛泽东内在冲动并产生情感共振。在他们豪放浪漫的诗人气质与性格之间有一种契合,审美情趣相投,所以他要使这种艺术感染辐射开去,发挥精神原子弹的无穷威力。

 

58年3月,毛泽东乘江峡轮过三峡.视察长江航道。他问女驾驶员小石:“三峡有个白帝城吧?”小石说:“有的。”毛泽东马上就背诵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然后他背诵一句,教小石念一句,直至她会背诵全诗。以后又手书此诗赠人。毛泽东对李白这类亲和自然、与山水进行精神交流的名篇很欣赏,如《上三峡》、《鹦鹉洲》、《鸣皋歌送岑征君》等,都多次诵读圈划。

 

李白与朋友互相送别的诗写得情真意切,那离情别绪千百年来都牵动着人们的情思。毛泽东在送别战友或亲人时往往恰到好处地予以引用,以表达他对亲人的浓情烈意。

 

1935年1月下旬,毛泽东曾亲率军委纵队的同志们列队欢送朱总司令上前线,还领头喊口号,朱德激动地说:“不必兴师动众,礼重了,礼重了。”毛泽东当即引李白《赠汪伦》的诗句答道:“理应如此,理应如此。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手足情嘛。祝总司令多抓俘虏.多打胜仗。”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1959年7月,在庐山毛泽东与分手多年的前妻贺子珍会面了,共进晚餐。漫步于月下名胜之间。当告别时,毛泽东不胜依依地吟道:“东林送客外·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贺子珍很快就悟出他吟李白《别东林寺僧》的用意。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子夜吴歌》等,毛泽东都很爱读,多次圈划。这些诗具有“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的乐府民歌韵味,因此能够扣动毛泽东的心弦。

 

毛泽东的李白情结产生于青年时代,一直持续到晚年,历久而弥新。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一天上图画课,他产生了个简单的构思:画了一条水平线,在上边又画了个半圆,题名“半壁见海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一句诗启示了毛泽东,使他思维闪光,产生绘画灵感,得以提前离开教室(美国特坦克尔著《毛泽东传》)。

 

作家丁玲回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时说:“我很佩服毛主席的旧学渊博。他常常带着非常欣赏的情趣谈李白……”。

 

1942年4月,严文井曾问毛泽东:“你喜欢李白,还是杜甫?”他答道:“我喜欢李白。”毛泽东晚年则产生了扬李抑杜之意,因为杜诗注家称千,李诗注家太少;杜诗经常被封建保守文人顶礼膜拜、而李白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却不容于封建社会,他很为李白不平。

 

毛泽东对《梁父吟》一诗情有独钟,六十年代就凭记忆手书过,在七十年代出版的大字本《唐诗别裁集》中对该诗大量圈点。晚年由于眼病视力减弱,让人用寸楷抄录此诗,供他经常吟诵。这是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的悲愤之作,引古鉴今,寄寓自己的痛苦遭遇,抨击黑暗政治。但他并不气馁,等待风云际会之日的到来,表现出昂扬奋发的人生信念和旷达开朗的情怀。全诗气势磅礴,险象环生,奇幻多姿。毛泽东晚年之所以对该诗表露出特殊的倾心,是因为当时个人崇拜达到了高潮,他内心正经历着一场感情的风暴,身体老弱多病而又渴望与人奋斗、扭转乾坤。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他从这首诗里找到了共呜。

 

二、借鉴诗艺谱雄篇

 

毛泽东与李白绵密而渊深的精神联系已经融化在诗词创作中,他那吐纳风云、雄奇豪放的诗篇里跃动着李白诗魂。李诗从气势冠古称雄,毛泽东赞赏、借鉴也突出体现在气势方面,诸如诗词中“万”字生辉、色彩的红白反跌、点化成句,以及师承艺术构思等。

 

我国古代诗人中,李白是使“万”字生辉的大手笔,其出现频率很高,有时一首诗竟用三五个“万”字;而毛泽东更是别具慧眼,屡用“万”字,与李白心有灵犀“万”字通。“万”是汉语中力胜千钧的一个字,构词以后能表达雄伟的气势和超凡的气魄。受到毛泽东特别垂青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三用“万”字:“尔来四万八千岁”“泳崖转石万壑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天台四万八千丈”“千岩万转路不定”“古来万事东流水”。长诗《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则五用“万”字:“剑非万人敌”“祖道拥万人”“长戟三十万”“夜郎万里道”“送此万里目”。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也都是三用“万”字:“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木霜天红烂漫”“二十万军重人赣”“唤起工农千百万”。还有三首诗词各两次使用“万”字:《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万丈长缨要把鳗鹏缚”“百万工农齐踊跃”;《七律二首·送瘟神》:“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念奴娇·井冈山》:“参天万木”“万怪烟消云落”。

 

李集选本中发行量最大的《李白诗选》(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选录有代表性的诗263首,“万”字出现64次。最能代表新时期毛泽东诗词研究水平的《毛泽东诗词鉴赏》(减克家主编)收50首诗词.有24首使用“万”字达31次。毛泽东这些“万”字的选用,源于李白.其使用频率和强力又高出李白,器大声宏,使诗篇县有了雄强的魄力、一往无前的气势.成为召唤革命的号角、社会主义时代的强音,显示出作者俯仰天地的博大胸怀和盖世豪情。

 

李白一生最喜欢的色彩是“白”,用他天才的诗笔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白色天地。毛泽东承袭了李白爱“白”这一点,一生爱雪,爱得深沉.爱得执着,爱得强烈。

 

在李白诗中使用最多的色彩词是“白”,如白雨、白雪、白霜、白露、白波、白浪、白鸥、白日、白云、白玉、白石等,都多次入诗,几经吟咏:“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宿虾湖》);“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临江王节士歌》);“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等。

 

毛泽东一曲《沁园春·雪》写尽了神州雪景的多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烧。”大气包举,景象万千。

 

在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诗上特意点到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与历史上的御敌工事长城,自有唤起人们爱我中华、保卫祖国的深意。大雪覆盖下的群山和高原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气概。“洞庭波涌连天雪”(《七律·答友人》),洞庭湖水波涌浪叠,好似连天白雪,爱雪爱浪之情融为一体了。“雪压冬云白絮飞……梅花欢喜漫天雪”(《七律·冬云》),诗人象凌寒盛开的梅花一样无比欣喜漫天飞舞的大雪,在国际风云的舞台上,他不畏寒潮,斗雪挺立。

 

毛泽东性格上的“好独立蹊径”,导致他的诗词创作既借鉴前人,又好“反其意而用之”。如果说李白创造并陶醉于一个皎洁无瑕的白色世界,那么,毛泽东则利用色彩的红白反跌,双手托出一个热烈奔放、红光满天的赤色乾坤。“看万山红遍”(《沁园春·长沙》)、“万木霜天红烂漫……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看红装素裹”(《沁园春·雪》)、“红霞万朵百重衣”(《七律·答友人》)。

 

雨在李白诗里是“白雨”,而毛泽东却道:“红雨随心翻作浪”(《七律二首·送瘟神》)。春雨不仅增添了艳丽的色彩,而且有了灵性和生命,显示出革命的无穷威力。在50首诗词里,“红”字出现17次。毛泽是红色中国的缔造者,从双肩担国运到巨手三山倾,无不表现出心雄万夫的横架气度。斯人已逝,豪情犹在,作为中国革命史诗的毛泽东诗词则是他伟大征程的记录,展现着创世纪的宏图和必胜无疑的雄魄。

 

毛泽东喜欢点化李白诗歌中的成句,吸取精华,重新冶炼熔铸,赋予新的生命力。如“挥手从兹去”(《贺新郎》)源于李白《送友人》的“挥手自兹去”,借用成句,更改一字,点出了革命者惜别的情怀。“风烟滚滚来天半”(《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天半即半空,化用李白《观山海图》中的“征帆飘空中.瀑水洒天半”,用以表现敌军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

 

“寂寞嫦娥舒广袖”(《蝶恋花·答李淑一》)典出《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是李白最先指出嫦娥月宫生涯的孤寂,毛泽东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想象发展了李诗的孤栖说,以嫦娥为忠魂献舞来表现这位仙人对烈士的欢迎崇敬,精神的振奋与抖擞。

 

“可上九天揽月”(《水调歌头·重上井山冈山》)语出李白《宣州谢挑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欲上青天揽明月”,改一“可”字,意境全出,中国人民有夺取革命胜利的胆识与才智,能够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创造出更加惊人的奇迹。

 

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在艺术构思上师承李白浪漫主义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创造出一首颖脱不群的记梦游仙诗。在学生时代,毛泽东曾受该诗启示,产生绘画灵感;六十年代又凭记忆手书全诗,可见此诗对他影响之早、爱重之深。

 

李白突破了一般留别诗的怨伤情调,不写惜别,而是借留别抒怀,一个苦闷不安的灵魂在仙境中经历了种种历险与追求。全诗以记叙梦游天姥山为主,描写了入梦、梦游、出梦的过程;以梦醒后的议论为辅,画龙点睛.揭示了主题。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写梦中的仙界,展示了惊险神奇的意境,电闪雷呜,山崩石裂;瑰丽的洞府仙境,日月高悬,金银溢彩;龙吟虎啸.仙人如麻。写得惊人动魄,畅快淋漓。

 

《七律·答友人》脱胎于《梦游灭姥吟留别》,青出于蓝而又胜于蓝。毛泽东借答友人移木接花,用浪漫主义的想象人梦游.怀念霞姑—爱妻杨开慧烈士。开篇即援仙入诗:九疑山上白云飞动,湘妃女神凭借轻风从苍翠峰峦降临。“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毛泽东曾明确指出这两句诗“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光明日报》78年12月29日《在毛主席身边读书》)。后一句是诗眼,诗人的逸兴豪情全钟于此:以红霞万朵制成帝子—霞姑的百重衣裳。该句化出于李白《清平调词》“云想衣裳花想容”,但比李诗色彩绮丽,境界雄浑。上半篇诗人梦游神界,引发绵绵不尽的情思;下半篇则写梦中神游故国,人间迎接帝子—霞始的场景。诗人在梦中加入了“长岛人歌”的迎宾陈容,此刻的天上人间流光溢彩。“我欲因之梦寥廓”更是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句衍出,但比李句壮阔。毛泽东循着李白的思路,运神来妙笔,通过梦中游仙喜迎爱妻英魂;梦中的天上人间花团锦簇,阳光灿烂。诗人情怀似火,洋溢着革命胜利后的无限欣慰和对先烈的缅怀眷恋之情;寄托着毛泽东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三湘父老的美好祝福。

 

三、鲲鹏相系诗心通

 

李白在诗文中五咏大鹏,言志寄慨;毛泽东笔下鲲鹏六出,遨翔于五洲四海,搏击世界风云。考察他们的诗词实践,就所创造鲲鹏意象的连续及其共同点,可以透视出毛泽东与李白诗心相通。

 

唐代诗僧齐己说:“诗心传万物,意境足千秋。”所谓诗心,是指诗人借意象所表达的情意,包括情绪,好恶和社会理想等。借助万物传递诗心,古今皆然。庄子在《逍遥游》里创造的鲲与鹏,在李白、毛泽东的脑际反复迭映,垂诸诗文,形成了寄托崇高理想、传递诗心、托举后人精神的鲲鹏情结。

 

李白一生把崇高理想寄之于大鹏,诗文吟咏不绝于笔,雄伟的大鹏形象始终盘旋在他的脑海之中。青年李白出蜀后,在江陵遇到道教名人司马承祯,司马氏“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中年乃写《大鹏赋》以言志,用奇特的想象,生动地描绘了大鹏那巨大的形象和“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力量,不同凡响的行动和宏伟的气概。李白笔下的大鹏虽来自庄子,但已不是“与物无待”思想的形象,而成为远大理想的象征、一展雄才的宣言、诗人的化身!在《古风》三十三写道:“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凭陵随海运,弹赫因风起。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这是《大鹏赋》的浓缩与隐括,反映出李白早期心雄万夫,渴望积极人世的政治理想。李白养望待时,寻求一酬壮志的时机,奋飞搏击的大鹏激励着他;当宦途受挫,大鹏伴随着他坎坷的人生旅途,仍然是他的精神支柱。

 

李白供奉翰林一年半,因傲岸不羁而被赐金放还。离京后,他曾向誉满天下的北海太守献诗《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他自比大鹏,并用拟人化的手法塑造其巨人式的性格,而这正是李白性格的本质特征。全诗充满怀才不遇.不被理解的愤激之情,表现出李白执着追求理想的不凡气度和誓与旧势力斗争的顽强性格。在《天台晓望》里写大鹏:“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当生命行将结束时,李白再次托鹏言志:“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他慨叹自己如大鹏一样高飞云天,不幸的是中途折断翅膀,济世的抱负无法实现。但李白豪情不减,仍然期望大鹏雄风激励万世,大鹏成了他精神的象征。

 

李白以大鹏自况,在同时代人及后人心中引起共呜,认为他就是势摩弯宇的大鹏鸟。仰慕追踪并见到了李白的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说“大鹏不可笼,大椿不可植。”(《李白集校注》)诗心传千古,李白那鹏飞天外的雄心,傲世独立的人格,持续地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弦。时代在前进,李白知音的队伍在摩肩接踵而来,毛泽东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毛泽东一生对鲲鹏意象情有独钟,反复吟咏,在诗词、联语中鲲鹏遨翔,魄系环宇。毛泽东笔下的鲲鹏虽典出《庄子》,但它已不是只为了要到南海去才背负青天,展翅腾飞的。它是对象征李白精神的大鹏的继承与发展,是毛泽东凝重的李白情结的聚焦与升华,因此具有全新的内涵。

 

学生时的毛泽东写道:“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咏游泳联》)后半联即是写鲲鹏,其喻义是深刻的,有志青年要在革命洪流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以大无畏的造反精神迎接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全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出青年毛泽东的高度自信心。

 

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有:“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诗人把罗章龙赴日本留学视为不寻常的举动,喻为鲲鹏击水,前程远大;寄托着作者对朋友的美好祝愿与无限期望。

 

三十年代,鲲鹏在毛泽东笔下两次出现。《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他笔下的鲲鹏一词通常是褒义词,而这里却作贬义用,指当时还相当庞大和凶恶的反动统治机器及其武装力量。《挽黄公略》上联为:“广州暴动不死,如今竞牺牲,堪恨大鹏从天落。”红三军军长黄公略同志屡经革命战争,皆能化险为夷,正待鹏飞万里之时,将星竞然中途损落,倍感痛惜。

 

六十年代,毛泽东又两次歌咏鲲鹏。《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大鸟即鲲鹏,本诗喻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马列主义。《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都是人间城郭。”这个巨大的鲲鹏壮志凌云,俯视人间,关心人类命运。诗人用鲲鹏的无比庞大和活动空间的无限广阔,显示出它的伟大力量和非凡气魄,从而喻示胸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共主义者是战无不胜的。

 

毛泽东所创造的鲲鹏已经在同时代人及后人心中扎根、产生共呜,受到政治家和诗人的认同与宏扬。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在一次中央军委会议上说:导弹,这是共和国的鲲鹏,只有让它吃饱,才能飞得高……“时间尽可能提前,我们的导弹要如期发射! 鲲鹏要展翅!”(曹应旺主编《周恩来的智慧》)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零一周年时,诗人贺敬之道出了时代的心声:“毛泽东诗词是托举我们精神的鲲鹏……”(《人民日报》94年12月29日)

 

毛泽东笔下的鲲鹏和李白的大鹏是一脉相承的,在传递诗心上有着共同之处:一、作者立象以尽意,具有高远的寓意和象征性,意象烙印着各自时代的鲜明特征,寄托着诗人的政治理想,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二、采用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意象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超越时空,举世空前。三,意象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对后世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在人们心目中历久不衰。

 

创造同一意象的连续性及其共同点足以说明:毛泽东在创立鲲鹏意象时与李白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相通的诗心,来源于作为炎黄子孙的自尊与自豪;来源于对历史和现实肩着重大使命的神圣责任感。这古今一脉的诗心,对未来的诗坛必将产生持久的震撼,激励着天才的诞生;这高尚的诗心,象春风化雨,如鲲鹏展翅,将为提升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带来巨大的动力。

 

(校对:杜德栎)

原载: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


最热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