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词语札记
蒋绍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十)
44、知
唐诗中有的“知”字应是“如”字,有的“如”字应是“知”字。“知”、“如”形近而误。下列句子是有异文的:
岂如玉殿生三秀,讵有铜池出五云。(王维:大同殿)“如”一作“知”。按:作“知”是。“岂知”即“岂期”。“知”有“期”义,说见《杜诗词语札记》。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王维:赋得清如玉壶冰)“如”一作“知”。按:作“知”误。
时来如宦达,岁晚莫情疏。(杜甫:寄高适)“如”一作“知”。按:作“知”是。“知”义同“期”,意思是期望高适宦达。
老亲如宿昔,部曲异平生。(杜甫:哭严仆射)“如”一作“知”。按:作“知”误。
下列句子无异文,但根据文意,“知”当是“如”的误字。
梁鸿德耀会稽日,宁知此中乐事多。(李白:和卢侍御通塘曲)“宁知”当为“宁如”,哪里比得上。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李白:古风四十七)“讵知”当作“讵如”。
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岂知吾生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岂知”当作“岂如”。意思是张颠草书不如李潮小篆。
陶冶性灵存底享,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杜甫:解闷)“孰知”当作“孰如”。“将”是“凭仗”之义。后两句是说自己作诗哪象二谢那样凭仗其天资,而是学阴何那样苦吟而成的。赵注把“孰知”解释为“熟知”,仇注本径改为“熟知”,有的注本解释为“自己精熟于二谢的诗,能和他们同有熟练的技巧”,均未妥。
45、自
副词。义同“已”或“既”。
公门世绪昌,才子冠裴王。~出平津邸,还为吏部郎。(孟浩然:上张吏部)“自”与“还”呼应,意思是既出自丞相之家,又作吏部郎。“平津”指平津侯公孙弘,汉武帝时丞相。
昭阳桃李月,罗绮~相亲。(李白:宫中行乐词)意思是在桃李花开时,宫中已着罗绮了。
军吏回官烛,舟人~楚歌。(杜甫:将晓)军吏把官烛取走了,舟人已开始唱楚歌,这正是“将晓”时的景象。
怨别~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高适:送李寀)“却”义同“还”。“自”和“却”呼应。
风景宛然人~改,却经门巷马频嘶。(温庭筠:经李征君故居)“却经”即“重经”。
46、足
助动词,义同“可”。
华亭鹤晚谁可闻,上蔡苍鹰何~道。(李白:行路难)这两句分别用陆机和李斯临刑时的典故。“何足道”即“那可道”,意思是在上蔡带着苍鹰去打猎的情景哪可再说呢。
顦顇成丑士,风云何~论。(李白:赠宣城太守)“何足论”即“何可论”,感慨于风云变化之快。
逶迤罗水族,琐细不~名。(杜甫: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这两句是描写褥缎上的图案。“不足名”不是说“不值一谈”,而是言其繁多,义同“不可名”。
君山可避暑,况~采白苹。(杜甫:寄薛三)
春色生烽隧,幽人泣薛萝。君臣重修德,犹~见时和。(杜甫:伤春)四句是说当时战乱不已,但只要君臣修德,还可以见到太平之时。
以上例句中的“足”都不能用“足以”、“值得”去解释。
1979.10.初稿,1979.12.改稿。
